如今,殿宇巍巍、游人流連的大同關帝廟曾有的落寞境遇已經不復存在。關帝廟在迎接著四方游客的同時,也在向世人講述著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跌宕的經歷。恢復了歷史原貌的廟宇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布局嚴謹。保護修復後的關帝廟,開始讓代表傳統忠義思想的關帝文化在古城復蘇。
我市的其他廟宇古建曾有的輝煌多是留在史料記載中的,但是關帝廟的歷史原貌卻是留在很多老大同人的記憶中的。
我市地方學者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期,關帝廟依然保留了基本完整的歷史格局,沿中軸線依次有山門、過殿、主殿、後殿,廟內還建有配殿等建築,山門對面築有一座镌刻精美的戲台。但在此後,關帝廟裡的“大廟小學”為解決教室問題,做出了搬離塑像、改造古建的舉動。就在這種漠視文物古建的狀態下,漸漸地,關帝廟除主殿以外的所有建築被悉數拆毀。孤獨留存下來的大殿,多年以來一直寂寞地守護著關帝廟曾經擁有的廟宇壯觀、香客熙攘。這一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元代古建大殿,數十年來幾乎湮沒於城市的紛繁進程中。
我市針對關帝廟投入2000多萬元展開的大規模保護修復工程,使關帝廟輝煌歷史原貌得以再現,也使其周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占地達1.2萬平方米的面積上,沿中軸線漸次有山門、過殿、主殿、春秋樓等,中軸線的兩側還建有鐘樓、鼓樓、名將祠、財神廟、奶奶廟等;在廟宇的西側還設有西跨院,內建結義堂、武侯祠等,西跨院中專門種植的桃樹,讓游客自然而然地想到“桃園結義”的歷史典故來;在山門對面,恢復起戲台、觀景廊,並建起關帝廟廣場。同時,由中央美院壁畫繪制組完成的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的22幅壁畫,生動地講述了關羽的生平、典故。
關帝廟的修復帶給古城人一種名城復興感動的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古城關帝文化的追憶。據說,過去每年農歷五月十五和六月二十三的關帝廟會,是老大同城內相當繁盛的廟會。每到關帝廟會,古城中以布行為主的各行各業都要出資贊助。廟會當日,百姓傾城出動,熱鬧異常。大同古城關帝廟會的熱鬧,不僅是由於關羽仁勇忠義精神的影響,也不僅是商家仁中求財、義中取利經營理念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關帝精神在古城中的傳承和延續。
現在,大同關帝廟作為促進大同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伴隨著關帝文化在古城的復蘇,已受到世人愈來愈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