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古村西古堡:烽煙往事的記憶
日期:2016/12/15 22:20:47   編輯:古代建築
科學嚴謹的防御布局
西出北京200公裡就來到被譽為“京西第一州”的蔚縣,西古堡村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暖泉古鎮的西側。明朝之始,地處華北平原以北的雁北地區成為游牧民族和漢民族的拉鋸斗爭地帶,促使修邊固防成為第一要務,修建村堡成一時之風,蔚縣出現了“凡村必堡”的壯觀景象。西古堡是蔚縣800座莊堡中最具代表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西古堡的防御設施從內到外,布局科學而嚴謹。首先是護城河,一道寬30米、人工開挖的溝渠,幾乎環繞整個村堡一周,使西古堡完整而獨立。其次是甕城之制。西古堡有南、北兩座門,各修築一座甕城,甕城城牆高10米左右,高峻堅固。堡門樓高約4丈,既是進出的關口,又是瞭望的崗哨。堡內巷道布局復雜多變,內有貫穿整個村堡的南北大道、東西大道各一條,將村堡劃分為大小相等的4片區域,沿東、西、南3面堡牆牆根還有一圈道路,道路之外還有數十條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的巷子,構成了堡內層次豐富的街巷空間。
可以想象,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冷兵器時代,那些身著盔甲,手持矛盾的武士,站在銅牆鐵壁般堅固的古堡前,會怎樣地望而生畏?即使沖破了諸多屏障進入古堡,面對蛛網狀的街巷,又會怎樣的毫無頭緒、膽戰心驚?
古堡裡的百姓生活
高高的古堡將生活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堡子外面硝煙彌漫,堡子裡面安享太平。西古堡南甕城是堡子裡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甕城內有殿堂、樓閣、戲樓、寺廟等74間,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地藏殿、鬼王殿、十閻君殿、三義殿、馬王廟、觀音殿六座廟宇與一座戲台、兩座鐘樓、兩座鼓樓錯落分布,相映成趣。一座小小的甕城既能拜佛敬神,也能開展文娛活動。現在依然在使用著的古戲樓上,逢年過節悠悠的唱腔,袅袅不絕於耳。
人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呢?古民居就像古堡裡的嬰兒,甜甜地安睡在古堡的懷抱裡。西古堡沿街巷兩側分布著完整的明清古民宅。現存古民居院落180余處,其中較大的連環套院5所,亦稱九連環院,小巧規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觀賞價值的古民房246間。每條街巷、每片民居均為青磚灰瓦、雕花門樓,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村堡的歷史風貌。一般人家的住宅,前院的倒座房與廂房直接用於居住。而豪門大戶的前院則用來停放騾、馬拉的大車,圍繞此院的倒座房與廂房則供傭人居住,或用來豢養騾、馬、牛等牲口。
遙想當年,古堡外金戈鐵馬,戰旗飄搖;古堡內百姓安然,生活有條不紊。待入侵者知難而退,堡門大開,青石板路上車轍深深,各家廟宇內香火袅袅,古戲樓上將相過招,好一番熱鬧。
固守幾百年的習俗
如今,堡子裡的人們還很大程度地固守著他們幾百年來留傳下來的生活習俗和獨特文化。打樹花是被稱為天下奇絕的一項民間社火,是把生鐵煉成鐵水,打花人用鐵勺舀起鐵水甩在城牆上,鐵花四濺,形成樹冠形的火花。一勺勺熾熱的鐵水驟遇堅硬冰冷的堡牆後,頓時炸裂開來,火花四濺,猶如撒豆成兵,潑濺的鐵水或圓、或長、或呈扇面狀……花雨聚散有致,疏如流星,密如驟雨,千姿百態,呈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畫卷。
他們還大規模傳承著手工剪紙的技藝,逢年過節都會把剪紙貼在紙糊的窗戶上;他們還習慣於挑水的生活,在長長的街巷間一路灑下清晰的水印;他們還保持著許多手工作坊,打鐵的、磨油的、扎燈的、出粉的、做豆腐的,堡子裡洋溢著悠遠的氣息……走在西古堡裡,買上一只梅花鹿的方形小提燈,點著蠟燭,一小團橘紅的燈光,籠罩出一片溫馨,鞋子走在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發出“嗒嗒”的柔和聲響,兩邊豆腐作坊裡飄出來醇正的豆香,仿佛穿越回到了歷史的隧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