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建論文(“愛我家鄉”項目調查報告 ——家鄉民居的變遷與文化的關系)

古建論文(“愛我家鄉”項目調查報告 ——家鄉民居的變遷與文化的關系)

日期:2016/12/14 20:59:31      編輯:古代建築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遷,人們居住的環境也在不斷的改善,朝著舒適,安全,穩固,高層,壯觀······發展。可是,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原本中國土生土長的土木結構房屋逐步被西方的鋼筋水泥建築所取代,“洋火柴”式的房屋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就在此時,人們發現,在鋼筋水泥巨龍占據城鄉時,人們的生活變得壓抑,節奏加快,心靈空間越來越小······

人們開始逃離這些“洋火柴”,去古寺園林,山川小巷,去追尋中國古典園林建築所營造的那份閒適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超然於物外的生活。這種感覺是“洋火柴”所無法提供的。中國古建的這種特殊的功能是由其特殊的建築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共生的產物,她突出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土木這兩種即普通又特殊的材料承托出中國古建的命脈。我們選取此項目就是為了探索徐州民居的發展於徐州文化的內在聯系。

項目形成的核心技術是走訪。建築是文化的產物,一個民族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建築,若不了解一個地方的建築,是無法真正欣賞到當地的歷史文化的,因此,為了真正了解徐州的建築文化,我們就得走訪徐州古建,在通過網絡調查,書籍等充實我們的成果。

項目實施的過程為了調查,我們首先分析徐州的古建分布,徐州的景點有徐州彭園,徐州雲龍山景區,徐州雲龍湖景區,項羽與戲馬台,泉山森林公園(鳥悅園) ,徐州興化寺,

徐州稼悅園,徐州快哉亭,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徐州龜山漢墓,獅子山楚王陵 漢畫像石藝術館,漢兵馬俑博物館,還有戶部山古建群等。在這些地方,我們經過慎重考慮,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戶部山”和“興化寺”作為我們走訪調查的對象。戶部山位於徐州古城之南,又稱南山,公元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頂建戲馬台,而成徐州第一勝跡。後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戶部分司遷居,使得戶部山一直是徐州市城經濟和文化重心,歷史上曾有“窮北關,富南關,有錢都住戶部山”的俗語。戶部山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建築,包括項王的戲馬台,官紳富戶的大院,其中包括李蟠狀元府,崔焘翰林院,鄭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和號稱“徐州第一樓”的李家大樓等。我們來到戶部山,見到房屋似依山而建,層疊而上,很有氣勢,而且大都為明清建築風格。我們拾級而上,看到很窄的馬路,青磚小瓦馬頭牆,掩映在茂密的樹叢中是一個個深深庭院,有一種素雅恬淡的感覺。一問才知道,此處為狀元街。清康熙年間的狀元李蟠就是戶部山出來的。狀元府就在此街上。我們參觀了狀元府後又登上戲馬台。戲馬台居於戶部山頂,叱咤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在推翻暴秦統治之後,定都彭城,就是現如今的徐州。他在城南的山頂構築叢台,作為他指揮士兵操練,檢閱部隊,觀賞士卒戲馬的場所。“戲馬台”由此得名。那是秦漢交替的年代,上千年的歷史了。戲馬台還與蘇州園林、南京六朝石刻並列為江蘇三寶呢。

參觀戲馬台,能感受起文化的厚重,自明朝開始,在戲馬台上相繼建有文昌宮,武俠閣,東坡祠,聚奎書院,還創立過小學堂等等,這些文化設施都為徐州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從戲馬台下來,我們又參觀了幾處大院。

大院 庭院深深、雕欄錦屏、花團簇擁,是名噪州府的名門望族。真正的書香門第,典型的儒商。始祖為鄭茂芳,他施財積德而又勤儉持家,被譽為鄭善人。院內有一棵樹齡在500年以上的銀杏樹,尚有50間房保持舊貌。

李家大樓,被稱作“徐州第一樓”。其主人李華甫是清朝末期一位有名的商人。家儲甚豐,後棄商從政,有了一官半職。定居戶部山後,買了王天元的竹園建起了徐州第一座樓房。當時,徐州還沒有會蓋樓房的工匠,李華甫便差人到建築業發達的青島請了一位工程師來指揮。大樓和臨街房的用料均選上等石磚。那時還沒用上水泥,粘磚用的漿劑便使用糯米湯與石灰的混合物,建成後的牆體固若金湯

余家大院,原是戶部分司的舊衙門,三個大院每院三進,房屋100間。余家以詩書傳世,出了很多秀才,第八代開始學醫,開了一家“積善堂”,在徐州享有美譽。三個大院基本完整的古屋共計76間。

翟家大院與余家大院相連,翟家世居山西,明朝末年遷來徐州,到清代中期就已成為徐州城內有名的富戶。余翟兩家結親,庭院相互貫通,布局巧妙,錯落有致,樸實無華,極具地方特色,目前為《徐州民俗博物館》。

劉家大院,庭捨雕棟瓦室古樸靜雅,磚諧曲徑,花草宜人,目前為後花園飯店。

權氏祠堂,是徐州解放後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宣揚忠孝名人的紀念性建築物。權謹,字仲常,徐州人,是載入《明史》的“孝義”典范人物之一。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曾參與編撰徐州最早的史書《彭城志》。據《徐州府志》記載,權謹因母年事已高,辭官歸家,其母死後三年,朝夕哭奠,感動鳥獸陪祭,仁宗皇帝令群臣效法,宣宗皇帝賜建孝子祠坊,上書“天朝元輔、忠孝名臣、中原文獻”。

走訪參觀完戶部山,我們以被戶部山的歷史文化所感染。又驅車趕到雲龍山興化寺。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又名興化禅寺,位於江蘇徐州城南著名風景區雲龍山東麓,為佛教禅宗寺院,初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歷經數朝代,古跡眾多:大雄寶殿、濟公殿、鐘樓、藏經樓等,其中較出名的是北魏時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約三丈二尺。這就是與雲崗和龍門石窟同時代富有盛名的雲龍山石佛。

我們來到興化寺,只見周圍樹木茂盛,體現出深山藏古寺之說。其建築均為土木構造,高達巍峨,據介紹,寺廟建造先依山鑿佛,再按佛建房。其木骨泥牆搭配完美,梁柱榫接合理,營造出一種宏偉聖神的意境。使人進入後不由得心生敬畏,拋掉私心雜念,一心清靜。興化寺的門窗裝飾精美,雕花細美,灰古色的建築與山色融為一體,古色古香,創造出一種幽靜,深遠,博大的意境,與佛教文化先呼應。佛語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萬物終歸於一。古典的磚木結構與山色完美交融,重歸於自然。凸顯出超然於物外的文化氛圍。

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終歸是通化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之中,因此,手中國中庸思想的影響,佛教建築也凸顯出中國元素,即中國文化。人們常說宗教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嶺,可梁思成先生道出了中國文化對宗教的看法,他說:中國人文主義者自信他們已經會晤了人生的真正目的。從他們的會晤觀之,人生之目的並非存之死之以後的生命,因為像基督所教訓的理想,人類為犧牲而存在,這種思想是不可思議的,也不村玉佛與之涅槃,因為這種說法太玄妙了,也不存於為進步而前進的進程,因為這種說法是無意義的。人生真正的目的存在於知命已享受樸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與和諧社會關系。

這一想法突出了佛教於中華文化的融合,而其建築也被中華土木所取代。興化寺的佛教意義因此也就多了幾分儒家文化的內涵。

出了興化寺的山門,站在山頂,滿眼望去,鋼筋水泥占據了徐州,一種快節奏,令人窒息的感覺不由得襲來,這與我們在戶部山,興化寺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也許就是建築文化的真的吧: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融為一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