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全國尋瓦拯救邵武千年古鎮

全國尋瓦拯救邵武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6 18:01:00      編輯:古代建築

和平古鎮 瓦房受災嚴重,村民們很快投入災後自救

和平古鎮碎瓦一地

  閩西北遭受罕見冰雹災害,孫春蘭黃小晶批示救災

  日前,福建省南平 、三明等地遭受罕見的冰雹災害,部分民房、農作物受損嚴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孫春蘭、省長黃小晶等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立即開展搶險救災,妥善安置群眾生產生活,迅速組織災後恢復重建,力爭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3月6日,受省委書記孫春蘭、省長黃小晶委托,省委副書記於廣洲帶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趕赴災情最為嚴重的邵武市,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召集省直有關部門召開救災工作現場協調會。

  據了解,省裡在緊急下撥550萬元專項救災款,首批調撥棉被5000床、棉衣3000件、帳篷500頂等救災物資的基礎上,省直各相關部門立即啟動救災預案,包括調集近百台運輸、挖掘等車輛投入受損路段搶建,調集瓦片350萬片、油毛氈7200平方米投入受損房屋修復。

  明清古民居 瓦頂幾乎全被擊穿

  據南平市統計,南平全市有40個鄉鎮(街道)受災,受災人口22.71萬人。邵武的和平古鎮,是受災最重的鄉鎮之一,僅該鎮,就有2300多戶民房屋頂被砸穿。

  和平鎮 ,因轄區內有歷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嶺隘道,中原人士多由此進入福建而聞名。古鎮裡,主街是條長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形成於後唐天成初(926年),至今保留完整。古鎮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黃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 及陳氏“貢元”宅等都堪稱古民居瑰寶。

  “幾乎所有的明清古民居都是片瓦不全。”當地居民說。昨日,記者走進古鎮,古街地板鋪滿厚厚一層碎瓦片,幾家“大夫第”屋頂幾乎全被擊穿。

  “和平村幾乎所有瓦片房都受災,初步統計至少有十多座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屋頂被冰雹擊穿。”和平鎮黨政辦主任楊健說,屋頂被擊穿後,雨水直接流進屋裡,還會造成二次損壞,因為明清古民居多是磚木結構,被雨一淋,將受損嚴重,“如果不及時搶修,很多明清古民居甚至有被雨沖倒的可能”。

  文物保護等相關單位已趕到古鎮,進行緊急搶救和修復工作。目前,一些屋頂被擊穿的明清古民居,已多用塑料布等蓋起,正等候進一步處理。

  “本地基本沒有產適合明清民居的瓦片,已到省外去找,可以說是全國到處去找適合的瓦片,將古民居保護好,就等於拯救了這座千年古鎮。”邵武相關部門一負責人說。

  目前當地已出現了“一瓦難求”的狀況。“二手瓦片,一片也要一元。”受災群眾老黃說。

  邵武40所學校今日正常開課

  據邵武市教育局的消息,該市有40所學校受災,其中僅教工宿捨樓、學生宿捨樓、廚房、廁所等瓦屋面受損4.8萬平方米,受災教師270戶。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本次冰雹災害中,教學樓受到的影響不是太大,除了極個別的農村小學外,教學樓基本都已是混凝土結構,因此,今天該市學生可正常上課。

  但很多學校的教學樓玻璃窗戶被擊破,來不及修完,“學生只得克服一下”,學校也將采取一些應急措施,比如說,用塑料薄膜遮住缺口。此外,一些學校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基本全被砸壞,“對這些寄宿校的學生,已交代學校食堂,將會保證開水的供應”。

  救災故事

  “沒地方住的,到我家打地鋪”

  在大災面前,一些鄰裡無私互幫在這個寒冷的時日裡讓人分外溫暖。

  邵武市拿口鎮加尚村大爐際組,只有50多戶,住房大部分是瓦片房結構,在本次冰雹災害中,幾乎所有的房子受災,村民謝庭保和饒正林的家有三層,頂層瓦片也被打碎,不過一層和二層仍可住人。

  兩人第一時間將房子騰出來,對受災的鄉鄰們喊道:“沒地方住的,不嫌棄的話,就到我家打地鋪。”據介紹,5日和6日晚,這兩戶人家中,每家都住著30名左右的村民,大家就睡在地板上,兩人將家裡可以御寒的衣被全部拿出來。

  邵武二中等學校,也在第一時間騰出了好幾間教室和宿捨,作為受災群眾的安置點。學校老師還擔當起心理咨詢師,勸慰疏導受災的群眾。(記者 鄭建彬 張超晖 通訊員 林傳仁 徐庭盛 黃麗芳 文/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