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絕活大師之七 用色彩重現沈陽故宮輝煌
日期:2016/12/14 10:50:22   編輯:古建築工藝
遼沈晚報消息 他16歲從師古建彩繪大師張雅南,傳承了古建築原始建造方法,他曾用古建彩繪技法重現了沈陽故宮400年前絢麗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他走遍大江南北,以自己的絕活成為這一領域的高手。他叫於寶良,沈陽市蘇家屯區大溝鄉人,今年78歲。
16歲開始學藝
在沈陽市蘇家屯區大溝鄉,很容易就找到了於寶良的家,古建彩繪是他的絕活,被稱為“於寶良古建彩繪技法”。說到古建彩繪,老人說,自己16歲就從師學藝了。
於寶良是土生土長的蘇家屯人,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那時,村裡有個叫張雅南的人,常常給寺廟裡畫畫,張亞南是東北地區有名的彩繪大師,有多幅繪畫作品、塑像、彩繪流傳於世,有的繪畫作品還被沈陽博物院收藏。
於寶良告訴記者,當時,在沈陽城有位從西藏來的龍喇嘛,他每年都要派人往西藏送一些彩繪的佛像畫。其實那些蓋著龍喇嘛印章的佛像作品,後來經過有關專家考證,絕大部分都出自張雅南之手。
那時,於寶良經常去張雅南家看他畫畫,於寶良一來,張雅南就把筆放下同他聊天,於寶良知道他好喝茶,每次去都要帶些茶葉,時間長了,張雅南看到於寶良很機靈,看出他是塊料,就收下了這個徒弟,從此,於寶良開始學習古建彩繪,那年他16歲。“干這個要愛好才行。”於寶良說,“畫人物比畫山水花鳥難得多,師傅說,你不要今天畫這個,明天畫那個,要把一個人畫好,就反復畫一個人物,記得在半年的時間裡,我一直畫一個人物,畫了八九十張。”
由於勤學苦練,執著鑽研,四年後,於寶良練就了不凡的繪畫技術,花卉山水、人物風景、鳥獸魚蟲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形象逼真,他開始跟隨師傅在沈陽故宮和沈陽皇寺參加古建彩繪維修,漸漸在圈內有了名氣。
古建彩繪技法
由於年齡的原因,於寶良已經不能從事彩繪具體工作了,讓他自豪的是,這些年中他帶出了二十多個徒弟,“他們都在南方干活,都自己單干了。”
老人拿出了一支普通畫筆,他說,這就是用來進行彩繪的,彩繪藝術歷史悠久、絢麗多姿,應用十分廣泛,遍布園林、公園、四合院民宅、各種游廊,由於彩繪內容豐富,色彩艷麗,人們十分喜歡。
古建彩繪比一般彩繪更有難度,古建彩繪技法根據建築不同分三大類:和玺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和玺彩畫分金龍和玺、龍鳳和玺、龍草和玺、蓮草和玺等多種,主要用在宮殿等建築;旋子彩畫分金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點金等幾種,主要用在廟宇、寺院;蘇式彩畫分山水、人物、花卉三種,主要用在庭院樓閣。
在作畫前要通過“五麻一灰”將作畫處整理完成。第一步是掀縫,用紅松或竹板等將木器開裂處堵嚴。第二步是摟灰,用桐油、石灰水等將作業面刷半毫米。第三步是通灰。第四步是披麻,用10厘米線麻橫鋪在作業面,趕光。第五步是中灰,用桐油、磚粉沫等混合,抹在作業面。最後是細灰。
於寶良還介紹了塑像技法:以木材為骨架,綁縛稻草,將黃泥過濾,一次上大型,二次黃泥摻棉花塑成外形。用砂紙打光,貼金上色。塑像的原則是按人體比例塑像,以頭高為單位,立七、坐五、跪四、盤三半,臉部比例是三庭五眼,一手捂半臉。
曾修繕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皇宮建築群之一,其建築歷經400多年無數次的修繕,依然向世人展示著她的雄偉與博大。於寶良正是沈陽故宮修繕的親歷者之一,他用掌握的古建彩繪技法重現了這個古老建築群400年前絢麗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
於寶良掌握的古建彩繪師法傳統、正宗,所用繪畫材料取於自然,傳承了古建築原始建造方法,故能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沈陽故宮大修,需要古建彩繪方面的能人,這時,有人想到了身懷絕技的於寶良,於是,於寶良把扔下多年的彩繪又揀了起來。“沈陽故宮大政殿前的兩根巨大的圓柱子上的兩條巨龍就是當時指定我修復的,原來的兩條龍經風雨洗禮早已看不出模樣來了。”老人驕傲地說。於寶良還參與了2003年沈陽皇寺十八羅漢塑像彩繪工程。
由於他的手法是完全按照古建方法操作,能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而對於新建的仿古建築,還能根據對方要求,逼真地刻畫出歷史典故和人物造型,所以,在這些年中,於寶良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圈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他的彩繪不都是一個模式,“對方的要求不同,我畫的也不一樣,有的要求凝重,有的則要求越新鮮越好,一個地方一樣,人家怎麼要求,我就怎麼畫。”於寶良說。來源:北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