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探尋中國古鎮保護與發展之路

探尋中國古鎮保護與發展之路

日期:2016/12/14 10:12:5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我國江南古鎮以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水鎮風貌、古樸軟侬的民俗風情而受到世人矚目,然而,在現代新城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下,這些有著上千年文化的古鎮名都,應該如何在建設與保護中尋求互利?眼看著那些古色古香、世間少有的稀世古建在大大的“拆”字下絕跡,人們不得不開始深思……
    2004年歲末,在由本刊和湖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州市南浔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04·中國經濟論壇——南浔與古鎮發展”研討會上,各種觀點在此交鋒。

    背景
    2004·中國經濟論壇:南浔與中國古鎮發展

    2004歲末年初,帶著對現代新城與千年名鎮古都間各種沖突的種種疑慮,世人將目光投向了湖州國際大酒店——由本刊和湖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州市南浔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04·中國經濟論壇——南浔與古鎮發展”研討會在此召開。盡管窗外冬日裡的江南,籠罩在充滿寒意的灰色調子裡,但屋內卻談意濃濃。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規劃建築、旅游界專家學者以及中央、省、市各級媒體記者,在中國經濟論壇這個交流平台上,匯聚一堂,爭相發言。
    本次會議圍繞著中國古鎮經濟發展以及南浔保護性開發的成功經驗,主要在三個專題內展開討論。
    第一、如何對歷史核心保護區實施合理規劃與有效保護
    南浔核心保護區是用於保護歷史建築、傳統街區和景觀的有效工具。首先,專家們圍繞對南浔核心保護區的限定和內涵、核心保護區規劃中遇到的問題、保護區規劃的策略等議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 
    在會議中,很多專家對我國古鎮保護區的保護現狀的疑惑和質詢,也是發人深思的。由於我們在上個世紀經濟發展的初期,急於追求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忽視了歷史遺產的保護,大面積拆毀歷史街區,待經濟達到一定水平進而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時,卻無可奈何地發現許多歷史遺產已不復存在。如南浔古鎮在近現代進程中,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現在的保護已是背水一戰,勢在必行。
    經過探討和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完整保護有歷史意義的古鎮街區是很有價值的。怎麼保護呢?它應與對單個建築的保護區別開來,保護區應包括建築和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及與其有關聯的環境景觀;在具有重要地下文化遺跡的地區進行城市改造應充分考慮遺跡的存在,並不得對其造成損害,包括對遺跡本身的傷害和對古跡所輻射區域的影響;在古鎮發展與遺址保護有矛盾時,應優先考慮遺址的保護;核心保護區的規劃應能提高區域內居住者的生活水平,應該允許對一般性歷史建築內部進行少量或局部的改造,對外部則保持歷史環境風貌;在歷史核心保護區中,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文化遺產應同時並存並得到同等程度的保護。 
    第二,如何正確處理古鎮保護與文化旅游的關系 
    在討論中,專家們首先對南浔古鎮保護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作了澄清。專家們指出,中國當前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日益興旺的旅游業發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現在人們都已認識到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給歷史遺存帶來了很大損害,但同時,我們一定要看到,許多國家都在依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來吸引游客,我們也應看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旅游業,會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巨大的利益。
    在許多情況下,傳統、風俗、習慣可能正在逐步失傳,而旅游業的開發要保存這些文化並展示給游客,從而使其復興,並賦予其時代的精神與新的含義。此外,旅游業能夠在思想認識和資金保障上促進歷史文化的保護:它提高了歷史文化遺產本身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對其保護就容易引起各方面的重視,保護工作也就容易開展;它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資金得到落實。
    專家們強調,古鎮保護與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的關鍵,在於充分認識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嚴格遵循在保護的前提下永續利用的原則,從而要看到,旅游業在給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有的專家還提出,我們要借鑒國外一些新興旅游的方式,在原有古鎮的基礎上開發新的旅游點,擴大旅游范圍。
    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文化遺產是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保護好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可持續旅游的前提條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旅游正在迅速發展,文化遺產地已成為旅游熱點,旅游業的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古鎮保護與文化旅游的關系並不矛盾,雙方是相輔相成、互相支撐的關系,重點在於我們的合理規劃與引導。
    第三,如何正確營造古鎮經濟圈
    在這次研討中,不少專家對南浔古鎮經濟發展的何去何從作了進一步分析。19世紀工業革命初期,歐洲熱衷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和崇尚現代建築,大批珍貴的古建築和歷史環境被破壞。然而,歐美國家醒悟得早,搶救得快,立法定規,合理規劃,最終使得經濟依舊飛速發展,同時古典歐美風情仍然大量流傳於世。
    正確營造古鎮經濟圈,這絕非古鎮規劃設計者所能解決的課題。古鎮受到傷害,該反思的是政府,無辜受累的是人民。此時,要進行多大的城市形象工程才能愈合創傷?有直面現實、直面“殺手”的勇氣,這是最重要的。開放進程中的混亂、無知與失誤,時局變化中的頭腦發熱、意志動搖與飛來橫禍雖在所難免,但受傷之後發起的古鎮復興運動,會使古鎮決策者更理智、更高效、更富有經驗。
    如何經營一座古鎮?新興古鎮經濟可以在全世界找到樣板,而受傷的歷史文化遺產則發起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遺產復興運動。
    專家們以史為鑒,將歷史的古鎮經濟發展的縮影倒映在新興的古鎮發展之上,它給人們的啟示是:第一、古鎮的興起與發展關鍵是如何將這些有利條件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第二、保持自身特色是古鎮經濟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關鍵;第三、經濟和產業調整應根據區域發展狀況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空間。
    江南水鄉古鎮擁有得天獨厚優越的地理和文化作為後盾。擴大水鄉古鎮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整體旅游市場規模和市場占有率,有利於水鄉古鎮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做大做強做精江南水鄉古鎮品牌。這些都有利於古鎮經濟圈的發展,專家們在會場上開展的熱烈討論與提出的諸多建議,給與會者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啟迪。

    對話
    中國古鎮如何健康發展?

    周建明
    湖州市南浔區區長 
    阮儀三
    同濟大學規劃與建築學院教授 
    朱自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朱震鶴
    浙江省建工設計院副院長 
    吳效軍
    湖州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 
    朱小田
    蘇州科技大學教授 
    陳國燦
    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 
    劉德謙
    北京旅游學院教授 
    汪建豐
    湖州師范學院法商學院院長 
    汪波
    浙江大學副教授 
    劉思敏
    中國旅游報行業經濟部主任 
    趙玉閣
    湖州師范學院法商學院副院長 
    陳劍峰
    湖州師范學院法商學院副教授 
    方如金
    溫州大學教授

    古鎮原貌與現代規劃的矛盾
 

    南浔古鎮不僅是南浔的財富,更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我們應當樹立哪些科學理念、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才能完整地保存好古鎮形態?
    周建明:歷史的積累,文明的遺澤孕育了南浔獨特的經濟文化個性:傑出的人文、開放的經濟、多元的文化、典型的水鄉古鎮風貌等。這些使古鎮保護性開發,責任重於泰山。保存一個典型而又完整的南浔古鎮形態,這是發展的基礎,依托“古鎮保護”,實施“旅游興鎮”戰略,締造古鎮經濟圈,這是南浔發展的最佳選擇。
    應當承認,南浔在近現代的發展過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古鎮風貌及歷史遺存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南浔鎮歷屆黨委、政府對古鎮的保護開發都極為重視和努力,對古鎮的歷史文化保護可謂慎之又慎。我們實施南浔古鎮整體性保護的指導原則是:保護第一、適度開發、充分利用。保證遺產主體的歷史真實,“拆今護古”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我們在實施南浔古鎮的保護性開發項目上,要力爭在審美把握與實用選擇之間拿捏,實現傳統風貌保護與現代功能開發的完美嫁接,喚回風貌“原生態”。
    阮儀三:我們的古鎮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房屋年久失修,城鎮經濟與那些工業興旺的鄉鎮相比,又較為落後,因此就存在保護與發展、老化與現代化、規劃與實施的矛盾。這些矛盾怎麼解決?
    我們在近20年的江南水鄉古鎮保護的實踐中,積累了以下經驗:首先,提高人們對古鎮保護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古鎮是一個好東西。現在很多人都把這些古鎮破壞了,把它們視為現代化的障礙,忽視了古鎮實為“聚寶盆”的價值。應該讓大家了解到“古鎮是個寶,寶就不可少,是寶就要保,保下來就是財富。”其次,要著眼於發展中保護,保護古鎮,開發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當然,不同的狀況要區別對待,不是所謂保護就是一樣不動,有的要保,有的要修,有的還要拆,所以,這就需要做好規劃設計,為切實的保護與合理的發展提供條件,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撐。最後,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不能停留在老的做法和認識上,只有不停完善,這樣才可以使古鎮永續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問題是:第一,保真——保護好真實的歷史環境,反對造假。現在的造假之風泛濫成災,有人認為重建古建築是保護,這是觀念的錯誤。第二,提高——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品質。我們現在很多旅游僅是買張門票逛逛,然後買點旅游紀念品。這是非常低檔的旅游。真正的旅游是應該讓人們發掘我們祖國優秀的古老文化遺產的魅力,受到很好的教育與啟發。第三,更新、改善環境,新陳代謝。我們要改善古鎮人的生活條件,同時,那些老建築要修,新房子也要蓋,這兩個一定要區分清楚,不要混淆觀念。
    朱自煊:周莊、同裡、    (音陸角)、南浔、烏鎮、西塘等六個江南古鎮在保護工作上有的比南浔做得早,但是我感覺南浔是後來者居上。南浔的“建設新區,保護古鎮”這個方針十分好。城市發展選擇在了古鎮邊上發展,建設新區,既充分保護了古鎮,也同時適度發展旅游等產業。
    其實,這是很早以前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來的方案。在1950年代,梁就希望北京帶頭做好,開發新的行政中心,保護好古城。可惜北京當時沒有采納這套方案,是新城和老城重疊在一起。相對北京而言南浔的保護是很好的,對那些殘破的文物都是按照原汁原味恢復保護的,不是作假。當然,保護和發展是不矛盾的,光談保護不談發展是消極的觀念。因為一是沒有經濟來源,你談何保護?二是即使你新買了家用電器,假如你不去使用,時間久了反而成廢物。每天合理的使用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所以,我們要發展經濟,發展經濟有利於古鎮保護。
    吳效軍:怎樣才能完整地保存好古鎮形態?對於南浔古鎮的保護規劃,我們的基本構思是突出城市的整體層次的保護措施。南浔區有30多平方公裡,而我們的古鎮僅有1.6平方公裡,對於整個南浔區而言,這個比重其實是很低的。這樣的話,我們就需要從城市的視角上來考慮古鎮的保護,具體體現在緩解古鎮的壓力,例如:調整古鎮的一些內部功能,把古鎮內部的一些工廠倉庫置換出去,規劃成與古鎮相協調的功能。對於交通,我們在古鎮的外圍設計了環形網,避免車輛在古鎮中穿行。此外,我們在外圍還設計了環境風貌協調區,這樣,就使古鎮的保護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南浔古鎮建築的分布密度十分密集,范圍也十分廣。這種大片完整的古鎮風貌為數是不多的。因而對這樣密集的歷史街區,就要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地段來實施整體保護,這樣效果較好。

    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
 

    重塑古鎮經濟的輝煌,必須學其神而非其形,拋棄急功近利的念頭。那麼,我們應當如何致力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呢?
    朱小田:絲綢是南浔絲商財富積累的一個依托,南浔鎮是絲商群體的溫床。在歷史上,南浔的絲商,是一群很有特色的儒商社群形象,從“4象8牛72條黃金狗”,到豐富的藏書和極有品位的園林宅第,體現了他們既富有又儒雅的特性。他們富有資財,卻不同於胸無點墨、一味追逐銅臭的近代暴發戶;他們文質彬彬,又迥異於鄙視工商、窮乏一生的傳統儒士;他們不是一般的富商,他們與官僚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科舉、捐納為官,形成“一官一商”的形態,並且以姻親維系這種社群關系。只有充分認識這種敢創新、重開拓的儒商性格,才能找到區域發展的現實道路。
    朱震鶴:我主張,首先應樹立一種觀念:動古鎮的一磚一瓦必須慎之又慎!因為南浔絲商建築,有很多是中西建築形式的合並,是那時國門打開後中外文化交融的見證。1840年以後,世界城市的建築形式已經大相徑庭,但可貴的是,南浔絲商建築形式在模仿西方建築形式時已經融入了現代西方建築形式的理念,比如法國式的舞廳,到現在都是精美豪華的。小蓮莊的園林與蘇州園林也是不同的,它的空間關系與中國傳統私家園林更是不同的。南浔絲商“大宅門”的價值,不僅在旅游層面上,在其它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文物價值。這種純手工藝的建築產物,現代機械化現代科技無法代替。因此,對於古建一磚一瓦真跡的保護是很重要的。南浔絲商建築只有在這些一磚一瓦真跡氛圍中,才是有價值、鮮活的,若離開這些,就變成了無源之水。
    陳國燦:我想,回顧一下歷史就會清楚如何營造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南浔古鎮自南宋時期正式建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南浔在經濟上經歷了三次大的轉型,每次轉型都是不一樣的,都飽含著創新精神。
南浔古鎮三次經濟轉型發展,是江南古鎮今後發展演變的縮影。古鎮經濟產業的調整,要根據區域的發展、市場的格局、自身的條件明確自身定位,切勿隨大流,切勿模仿大中城市,切勿華而不實。古鎮的經濟調整要和城鎮化結合,因為這是城鎮化建設的一部分,不能把其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古鎮文化保護就是協調問題,其中我更強調的就是觀念的繼承與創新。南浔的三次經濟轉型反映了南浔傳統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發展經濟是有借鑒作用的。 
    劉德謙:我始終認為,發展旅游是實現古鎮價值的最佳方式,是推動保護古鎮的最佳手段。對於古鎮的保護,我們需要尋求一種共識,即弄清古鎮遺產的三大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這些遺產對於人類而言除了科學研究,還有向人類展示文明的意義,這也是它實現價值的重要體現。
    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絕對沒有矛盾,我們要合理利用文物,讓它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文物古建築具有不可移動性,只有旅游才可以做到無邊界廣為傳播的功能。旅游的利用,雖然不是對古鎮保護的最佳方式,但是這確實對現存僅有為數不多的古鎮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沒有人與人、人與景的融會貫通,沒有經濟與自然的和協統一,古鎮將是一座沒有生氣的“死城”。
    汪建豐:南浔,是我們湖州人的驕傲,這裡的人們在古鎮的保護上作了很大的貢獻,即使是“文革”時期,都十分用心。隨著時間的流逝,搶救性的保護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古鎮文化遺存搶救性保護,是政府難於單獨承擔的耗資巨大的工程,而且保護不僅僅在於古鎮文化遺存不受破壞,更重要的還在於古鎮文化遺存的修葺與利用,也就是要實行保護性開發,在保護古鎮原有風貌和文脈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古鎮文化遺存潛在的經濟與社會功能,使之造福人類。為了實行保護性開發,古鎮南浔選擇了通過市場運作,引進國內企業巨額資金,按照科學規劃,進行適度開發,合理經營,促使古鎮原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實現了古鎮保護和企業經營效益的“雙贏”。

    打造古鎮旅游經濟圈
 

    為了水鄉古建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做精江南六大古鎮旅游品牌已勢在必行。我們應當如何構建江南水鄉古鎮旅游經濟圈?
    方如金:我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在長三角區域合作旅游框架下,江南六大古鎮要超越行政區劃,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機制和平台,努力形成符合發展需要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溝通、交流自動、交流協作體系。第二,我們應當共同籌劃江南六大水鄉古鎮發展規劃和戰略,打造一個江南六大水鄉古鎮經濟圈,這需要由專家、政府共同探討策劃。第三,設計江南六大水鄉古鎮旅游專線,並搞好環線公路等基礎設施,形成市場共享、利益均分、效益最大化。第四,江南六大水鄉古鎮在整體規劃下應結合自身特色與實際,搞好自身形象的定位,讓古鎮發揮各自優勢。只有做到以上這幾點,才能早日形成良好的古鎮經濟圈。
    汪波:十分優越的水、土、氣等資源條件對江南這些古鎮旅游經濟圈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南浔未來的發展並不局限於單一的產業,比如:木材建材業。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意識到,我們積極發展的同時破壞了環境,發展後還要回過頭來投巨資治理環境。南浔有著非常優越的地域文化優勢,南浔以保護作為一個亮點,那麼我們就要合理巧妙地利用這些文化優勢,突出文化亮點。利用南浔這種獨有的文化底蘊,開發旅游,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道和農莊往外延伸,做一些休閒觀光的鄉村旅游,住在農民家,吃著農民自制的食品,欣賞南浔農莊獨有的特色,使得農村的農業商品化,這對發展城鄉商品經濟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劉思敏:古鎮擁有歷史文化的遺存和保持古風古貌的城鎮。在構建江南水鄉旅游經濟圈上,我們的南浔古鎮怎麼發展?我認為這個發展的核心是社會發展,或叫文化發展。經濟發展是一個手段,旅游經濟從來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古鎮社區這種格局及建造,可以通過改造來適應現代人生活居住,但是絕不可能順應現代工業的需要。所以其余工業經濟發展的種類,在古鎮這個特定格局中是難以運用的。南浔核心區古鎮的發展,以往都是城建、旅游、文物等各部門自說自話,缺乏有效的溝通。而中國古城鎮保護發展的現實,需要全國各地的古城鎮全面合作,齊心協力,共同打造。
    趙玉閣:南浔,應該成為江南古鎮水鄉旅游經濟圈的一個重要依托。南浔應該在發展自身旅游的基礎上,逐步整合區內以及市內多種的旅游資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國內外的游客,使旅游產業成為南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利用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手段,對這些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的繁榮地帶。
    陳劍峰:南浔古鎮的旅游大有文章可做,但是我們不能單單將旅游看作古鎮經濟的依托,這種提法是狹隘的,我覺得強化我們古鎮品牌,就要探討這個品牌優勢怎麼轉化為地區經濟的強勢。古鎮的旅游容量始終是有限的,但是古鎮品牌所帶來的優勢是不可忽視的,可以在其中大做文章。我們可以利用南浔古鎮品牌優勢,促進旅游產業內部產業鏈延伸和區域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招商一方的能力。依托古鎮旅游經濟發展,帶動就業,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推進南浔城市化建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