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國第一陶鎮——淄博市博山區山頭鎮的古窯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老建築,當地人稱為劉家大院。據《劉氏族譜》記載:自明洪武十八年劉氏始祖自河北冀州棗強縣遷至博山,自八世祖賞德、賞仁兄弟二人定居陶鎮,繁衍生息了400余年。
現存的劉家大院由三處院落組成。其一是位於北頭井胡同的敦睦堂劉家大門,建於清朝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距今整整一個世紀,至今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但是院內建築已是上世紀80年代翻建的。 其二是位於河南東街10號的毂德堂劉家大院,是三座大院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建築。毂德堂的建造者劉澍沣是上個世紀初陶鎮知名的富商。陶鎮自清朝中期煤炭業、窯業鼎盛以來,劉家世代經商有道,到劉澍沣這一代成為古窯村第一富戶。據《博山縣志》載:邑人周漢清1923年投資在陶鎮南溝成立魯興煤礦,占地面積3849.83公畝,用的全是劉澍沣家的地。劉澍沣每10筐煤抽1筐的地租,收入頗豐。自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劉澍沣在陶鎮大興土木,先後建成了四進院落(傳說此院落為孫廷铨外祖母家的祖屋,尚未有考證)。前後影壁及大門建成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影壁牆上依稀還有文革期間的毛主席語錄。
第一進院落為三間南屋,建於清朝末年,原是傭人和門房居住之處,後為花園,植各種名貴花木及水池假山,現已無存。
二進院落院門為雕花木門,大門門飾有垂珠、磚雕等裝飾品,門內兩側為磚雕、拱壁;正房為北屋3間,一明兩暗,為青磚小瓦木結構,建築前有回廊。東西配房各3間,北屋為客廳,東西配房為客房。正房的左側有一月亮門連接第三進院落,此院為劉澍沣的母親和三房妻妾居住,為四合院布置,東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修房頂時發現房梁上有“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的字樣,據1972年就在此居住的蔣行德老人介紹:北屋為劉澍沣的母親居住,建得更早,這個院落應該是傳說的孫廷铨外祖母家的祖屋,考證的原因是此院落在最後,建的時間最早,很有可能是劉澍沣購得孫廷铨外祖母家的房產後又建了前兩個院落。
第三進院落西屋的一側連接四進院落,為廚房、倉庫、傭人住處。毂德堂所建毂德堂劉家大院共有四進院落,有房屋40余間。解放後被先後辟為看守所、糧所、小學校等。前院於1972年3月改建為居民住房,後院於1979年改建為居民住房。
其三是由慶余堂劉澍濱、劉耀樞父子和漢余堂劉澍漢、劉耀柱合用的劉家大門,建造時間最晚。大門建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進大門後有南北兩廂房共6間。東大門為慶余堂劉澍濱、劉耀樞父子故宅,是一座青石小瓦結構的二層小樓(當地人稱為轉堂樓),小樓環南北東三面,樓上樓下共計10間房,樓板為木制結構,原樓梯在室內,現已改為水泥外樓梯。據劉榮祥老人(劉耀樞曾孫)介紹推算,此樓大約建於1890年前後,為光緒年間建築。北大門為漢余堂劉澍漢、劉耀柱故宅,有北屋3間、東西屋各2間,保持了上個世紀初的風貌,現仍有劉耀柱之孫劉孟久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