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偏巖古鎮,渝北江南

偏巖古鎮,渝北江南

日期:2016/12/14 10:09: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偏巖往事 滄桑與柔情偏巖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明末清初的連年戰亂,迫使一部分湖廣老鄉舉家遷徙,逆江而上,簡單的行囊裡只裝了一個願望--遠離戰亂,樂業安康。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插桿為業、畫地為界,用心血和智慧,將這塊大山深處的蠻荒之地,建成了一個商業發達、文化繁榮的川東經濟貿易中心。

    從黃桷樹陰下踏橋而過,恍如跌進明清時代的畫卷之中。數百米長的清代民居長廊、飛檐斗拱、黛瓦素牆。古鎮街道用青石鋪築而成,順黑水河長約400米。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栉比,店鋪建築多為木竹結構,或以木板為牆,或以竹編籬笆糊粉為牆,簡陋中透出清新、素樸的氣息。有些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住宅呈吊腳式樓,懸空依柱而築,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占一分天”的設計效果。宅前端的花窗與欄桿均雕飾古雅,極富情趣。憑欄遠眺,東有石佛寺,西有龍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遠處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青石老街上,可以看到當年的客棧與商鋪還在,只是出售的物品已不再是山貨與獸皮;茶樓與酒館依然熱鬧非凡,趕場的古鎮後裔們仍愛叫一碗鮮嫩的河水豆花或炸醬面,打半斤土制老酒;雙五爺客棧裡,那個80年前專為鄉鄰們斷道理的袍哥大爺早已作古;禹王廟遺址外,一群鐘愛清閒的老者,抽著噴香的葉子煙,看悠悠歲月在談笑中流過。

    老街中部那座當年名震三縣的九合棧商號,雖已殘破冷落,但傲然風骨依然令人肅然起敬,在古鎮房屋中鶴立雞群。樓高三層,底層大堂開敞,中間有樓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為回廊樓閣,左右各有扶梯通達上一層樓閣。樓閣花窗與欄桿層層均有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巧別致,華麗富貴。四季輪回,它在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古鎮昔日的輝煌與驕傲。

    清朝初年,由於偏巖是重慶、萬州、成都等地到華蓥山進香的必經之地,每年六月香會之時,各地前往華蓥山燒香拜佛的人們,都必在偏巖歇息休整。古鎮人抓住這個商機,創辦了數十家客棧與食店,掘出了原始積累時期的第一桶金。

    歲月倥偬,當歷史的腳步邁進十九世紀的大門之後。古鎮上的富商們以先知先覺的敏銳意識,集資創辦了一個免費的圖書館。既為封閉的山村帶來了山外的信息,也為偏巖人拓寬了視野。

    在黑水河畔,一部仿制的水車已停止了轉動,只供游人們攝影留念。偏巖的第二次經濟騰飛就和這水車有關。在20世紀初,古鎮中以唐氏家族為代表的開明紳士們,在游歷重慶、上海等大都市回來之後,興起了一場自來水革命。他們在黑水河上合資修建了七架水車,然後運用當時十分先進的技術,對水進行過濾和處理,使古鎮人在全重慶的鄉鎮中率先喝上了自來水。隨後,他們又修建了水力發電站。偏巖人從此告別了燈籠、火把與油燈。

    不得不提的是古鎮上的女人們,她們質樸真誠,勤勞善良,表達情感的方式十分特別,不說、不唱、不流淚,只是將那份綿綿的思念,用針和線織進厚厚的鞋墊裡。哪怕男人們走到天涯海角,每天早晚只要看到女人用愛織成的那雙鞋墊,孤獨就會被溫暖融化。因此,納鞋墊就成了偏巖女人必學的一道女工。一向以貿易繁華著稱的偏巖,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到,惟一買不到的就是鞋墊,這個習俗從古至今仍然保留著。

    我們在古鎮上有幸找到了著名的“陳氏鐵匠鋪”,據說這裡的媳婦和鐵器一樣有名。

    陳氏鐵匠鋪的名氣,除了器具本身的一流品質而外,陳家媳婦們掄錘打鐵的英姿與技藝,則為陳氏鐵器注入了靈氣和人性。傳說陳氏鐵器不但可用於農耕,還可用於捕殺野獸、抗擊土匪。晚清的一個黃昏,家住金刀峽深處的農夫朱三爺,在回家的途中遇到兩個土匪攔路搶劫。性格剛烈的朱三爺竟手持一柄鐮刀與土匪打了起來。手起刀落,一名土匪的頭竟如西瓜一般被削去。從此,“陳氏鐵器利如刀”的說法傳遍了一府三縣。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的陳氏鐵匠鋪已一分為四,而老公掌火,老婆打鐵的傳統分工依然如故,那鐵器的鋼火與品質仍可堪稱一流。

    每天清晨,陳氏鐵匠鋪的爐火總會與古鎮的炊煙一同升起。紅紅的灶膛前,鐵錘飛舞、火花飛濺,陳家的媳婦們也在打鐵的叮當聲中,一錘錘宣告著自己的地位與尊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