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談中國古城保護
日期:2016/12/14 10:12:03   編輯:古建築保護
阮儀三,1934年11月21日生於蘇州市。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至1956年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956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1961年7月畢業留校至今。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阮儀三為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辛勤工作,享有“古城衛士”等美譽。在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有五個鎮的保護規劃出自阮儀三之手。
中國的古城曾經非常有特色
上世紀50年代末,阮儀三所在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有許多海外歸來的優秀老師。當時建築系請來了德國專家,講授歐洲城市建設史。專家們建議應研究中國的古城,研究古城的保護。“當時我跟著同濟大學研究中國城市史的老師學習,並擔任助教,學到了許多東西。”
同濟大學建築系在國內外不同時期的建築思潮面前,始終抱著冷靜觀察、獨立思考的態度,具有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胸襟,這使得同濟建築系擁有一種獨特的學術品格。
大學畢業後,從1961年至1964年,阮儀三對中國城市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基本上把當時中國最有名的城市跑遍了。當時,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擁有全國最多的縣志,大約有43萬卷,內容廣博,品種繁多,涉及到內地大部分的城市形態。“那會兒,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北方的就是北方的,南方的就是南方的,高原的就是高原的,平原的就是平原的,而且都有完整的史料記載。”
當時,內地的經濟狀況不好,尤其是1961年、1962年間,阮儀三在全國做調查歷盡艱辛。不過,這些調查卻為他跟隨老師合寫《中國城市建設史》的初稿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80年代,經濟開始復蘇,許多城市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建設,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科學的建設思路。當時有人提出“復興開路”的說法,修馬路、拆掉舊城建新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城市的古建築被拆除。
阮儀三尤其提到了山西的古城古鎮。我國60%至70%以上的重要的木結構古建築在山西。山西許多古城都有非常完美的形態,裡面有晉商留下的明清風格的建築等。“上世紀60年代的大同,作為邊防城市,邊防設施完整,非常有特色,但到80年代時就被拆得差不多了。當時覺得非常苦惱、非常可悲。”
古城保護遭遇巨大挑戰的幾個階段
阮儀三說,如果總結一下,我國的古城、古建保護遭遇挑戰集中在幾個階段: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大興土木,拆房子、修馬路、建新城。很多老建築、老城鎮就在這樣的建設中被拆掉了。而在歐洲,像古羅馬、雅典等,老城區一般是不動的,會一直很好地保存下來。
另一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房地產的開發給許多城市的古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巨大影響。“1982年,我國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城市建設中對文物的保護加強了,對古城、古建及有保留價值的舊城區的保護辦法還是缺位。因此,從80年代到90年代,許多很有特色的民居遭到了破壞。我們總在說‘舊城改造’,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歐洲沒有這種說法,准確地應該叫‘舊城復興’或‘舊城更新’,是城市的一種‘有機更新’。在歐洲,1840年就有了《建築保護法》,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多虧平遙、周莊開發得慢了一點”
今天的平遙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和古建築而聞名,而在1980年阮儀三開始關注它的時候,平遙正在進行拆遷。
阮儀三說,因為當時的平遙比較窮,沒太多錢搞建設,因此,它的拆遷還算慢的,剛剛扒了幾個城牆口子,一條大馬路開進去180公尺,拆掉了三十幾幢明代建築,拆掉了一百幾十幢清代建築。而在山西的其他城市,有的當時已經拆了幾百幢、幾千幢。
其實,當年的太谷、祁縣、忻縣、解休,跟平遙一樣,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古城。上世紀60年代,阮儀三去調查過這些城市。緊鄰平遙的,叫做太谷城,是孔祥熙的故鄉,平遙是有著名票號的城市,太谷也是。最大的票號在平遙,第二大票號在太谷。
“當時平遙有7家大票號,太谷有17家大規模的票號。當時平遙和太谷是姐妹票號城市,而且太谷比平遙還大,有完整的城牆,完整的鐘鼓樓,完整的孔廟,完整的各種各樣的壇廟,很多很好的民居。”阮儀三說:“就在80年代,太谷開始拆掉舊城建新城,大馬路通進去,汽車開進去,現代化了,但許多古建築也被拆掉了。”
周莊最終保護下來也是因為較窮,較偏僻。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周莊還是個交通閉塞的小鎮。從上海到周莊,來回要花4天時間。鎮上不通公路,必須坐船才能到達。也正是因為如此,周莊當時還沒有被毀壞,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民國以來的歷史風光。
阮儀三提議保護周莊時,在當地受到了冷遇。2000年,為了進一步發展旅游,蘇州市要規劃修建一條公路,准備從周莊西北側穿鎮而過。在分管副市長的主持下,公路很快開到了周莊門口。而阮儀三卻鐵了心要阻止這條公路的修建,為此不惜與一些官員發生了正面沖撞。
最終,在阮儀三的規劃保護方案下,周莊重新煥發了生機,旅游也逐漸紅火起來。
關注上海石庫門、江南古典私家園林
阮儀三最近正在關注上海石庫門及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保護情況。他認為,石庫門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民居,而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保護下來非常重要。他重點談到了對上海新天地的看法,他覺得上海新天地更多的是一種商業開發,離原汁原味的石庫門還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因為新天地留存了上海裡弄的風貌,吸引了很多人到這裡欣賞上海石庫門留存的歷史建築,體會這些建築的風韻。“可以說,新天地很好地利用了歷史因素。”
阮儀三對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研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同於集合了全國許多財富、官方色彩濃重的北京皇家園林,江南古典私家園林來自於家庭,更多地附帶了主人的想法、理念,家庭個人的文化氣息濃厚。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產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自隋唐以來,江南地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園林興建不辍,這些私家園林一般富有文心和書卷氣,景色“雅、樸”,因地制宜,富有個性;居住與園林的游賞功能密切結合。“中國的園林中,蘇州保護得很好,江南一帶保護得好的還有揚州、吳縣、上海等,都留下了很多極有價值的園林。蘇州園林的風格至今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建築大師貝聿銘,他的許多作品就傳承了蘇州園林的特色。”
中國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贊語,即“江南園林甲天下”。江南私家園林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代表,是園林藝術的珍寶,蘇州園林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阮儀三說,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江南古典私家園林》馬上上市,書中對現存不多的實例進行賞析,通過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展現給讀者一處處江南的園林以及一個個園林的江南,以此呼吁人們加大對這些園林的重視和保護。
(記者 侯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