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阮儀三:保護古跡驚心動魄案例還很多

阮儀三:保護古跡驚心動魄案例還很多

日期:2016/12/14 10:10:15      編輯:古建築保護

阮儀三教授接受本報專訪
 

學生送給阮教授的漫畫
 

談到激動處,阮教授慷慨激昂
 

    上海同濟大學博導阮儀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正在有序推進四川境內古棧道的申遺保護

    □本報記者龐山岚攝影朱建國

    開欄語

    揚雄在《法言·問神》中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簡言之就是言為心聲。無論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際遇,有怎樣豐富的閱歷,最終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還得通過言行來體現。

   《左傳·襄公二十年》中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無論一個人怎樣敏於行而讷於言,不管說得口吐蓮花還是笨嘴拙舌,但一千個人心中總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只有理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華西訪談”將通過與新聞當事人或相關人面對面的交流,為您奉上新聞背後的故事,解讀人物內心的真實,但願我們的努力會觸動您心靈。推理可能導致誤解,但良心不會。

    ●對話嘉賓

    阮儀三“都市文脈守護者”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獲得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化騎士勳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委員會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被民間譽為“歷史文化名城衛士”、“古城守望者”、“都市文脈守護者”;國家級名城山西平遙、雲南麗江和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的周莊、烏鎮等5個城、鎮的保護規劃均出自他之手。

    談城千城一面現象市是文化貧瘠的表現

    阮儀三很忙,一年四季不是在某

    個古鎮搞調研,就是在去某個古鎮的路上,約見他的確很難。然而,3月的一天晚上,在阮儀三家中,本報記者有幸與這位年逾古稀,風塵僕僕剛回家的學者面對面。在近三個小時訪談中,這位兩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直抒胸臆,痛快淋漓;談到激動處,他還會從椅子上站起來,提高嗓門批評一些行為,讓人看到了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豁達、率真、樂觀和可愛。

    現在科技發達了,建築都用鋼筋混凝土,高樓林立,但沒有什麼特點,把積澱的文化丟了。因此,城市是罪惡的根源,城市化其實很危險

    華西都市報:您如何理解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呢?

    阮儀三:其實在我看來,這個主題並不准確:一個城市美好了,才能讓生活更美好,不是凡是城市就都能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相反很多城市出現的交通、污染、生態環境等諸多問題,正在逐漸影響人們原本美好的生活,讓人憂心。

    過去的建築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優美,有韻味。現在許多建築卻都以我為主,各不相讓:你穿紅的,我穿黃的,站在一起很不協調。

    華西都市報:在您看來,什麼樣的城市才能讓人住著舒服?

    阮儀三: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保留屬於自己的那種美感。過去從來不說宋代建築、明代建築、清代建築,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它們有自己的特征。清代人不會去建明代建築,明代人不會建宋代建築,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建築。而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都在仿明清仿西洋,所謂歐陸風情泛濫成災,千城一面。

    華西都市報:“千城一面”的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呢?說明了什麼?

    阮儀三:出現這種現象是一種文化貧瘠的表現,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的表現,是文化低下造成的。我們講的多樣化不是簡單地匯聚各地各國的建築,不是屬於自己的特色就果斷放棄,更不應該機械模仿。新時代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風格,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留存古代的遺產,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知道,這是清代的,這是明代的……而且它還在發展。

    我們給下一代什麼東西?給他們一堆大雜燴?我們留存古建築是為了研究借鑒,創造我們的新建築。現在科技發達了,建築都用鋼筋混凝土,高樓林立,但沒有什麼特點,他們把自己積澱的文化丟了。因此,城市是罪惡的根源,城市化其實很危險的。

    華西都市報: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您認為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發展同步呢?

    阮儀三(提高嗓門):兩者不矛盾!城市發展建設照樣可以信息化。不是實現信息化就一定要建高樓、修大馬路,很多歐洲國家的城市沒有現代高樓,但一樣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其中,古樸典雅環境優美,那樣的生活那算真正的美好啊。盡管中國城市的特色丟了,但還沒丟盡,急切要求我們去恢復和創造,創造我們的新城市風格。

    華西都市報:目前國內很多大中城市堵車嚴重,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您認為這跟城市規劃建設有關嗎?

    阮儀三:這也多多少少暴露出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更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現。很多地方的交通設施是不錯,交通理念也不落後,但就是管理水平跟不上。你看香港,不論人口還是車輛都不比內地一些城市少,但交通為什麼能搞得那麼好?當然,交通問題也暴露出一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的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缺少長遠和整體規劃等問題,往往采取“腳痛醫腳,手痛醫手”。

    談古古鎮旅游發展鎮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我國的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甚至正慢慢走上絕境。我認為那些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實際就是腐敗工程

    華西都市報:面對城市化進程中現代“文明”對自然、古跡的毀滅,您痛心、憤怒,奔走疾呼。您這麼多年保護古鎮有些啥經歷和心得?

    阮儀三:我曾以“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等特殊甚至有些過激的方式保護中國古城遺跡,拼命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我的誓死保護下,全國很多古鎮名城存留了下來,而且很多古鎮名城目前還名噪天下。從平遙古城到麗江古城,從周莊到烏鎮,在我主持規劃後,這些古鎮名城為當地帶來了滾滾財源。

    我國的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甚至正慢慢走上絕境。一旦一個古鎮出名了,除了大量游客雲集,造成人滿為患外,商人、房產商等緊隨其後,於是出現全民經商、偽劣產品泛濫、污染嚴重、現代建築包圍古鎮等現象。比方說,在麗江街頭看到很多穿民族服裝的人,但一開口說話要麼是湖北人,要麼是湖南人。明顯就是一冒牌貨。

    華西都市報:很多地方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對此您怎麼看?

    阮儀三:一些地方官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政績工程,大搞所謂的復古,出現大量假古董,仿幾棟明清時代的房子,建幾個宋代樣式的橋,然後就大肆宣傳,吸引游客,殊不知這些毫無傳統文化積澱的東西只是一個空殼、空瓶。我認為那些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實際就是腐敗工程。

    華西都市報:那麼,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會不會產生矛盾?兩者如何才能做好統一?

    阮儀三:古鎮保護和古鎮旅游發展並不矛盾,不是“推倒重來”就是發展,也不是留下來了就不能發展。相反,留下來了照樣可以發展,而且留存下來的還是財富。首先要擴大內涵,提升文化,打造精品旅游,不走低端旅游路線。在發展旅游過程中不能以破壞作為代價,我們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一顆愛護之心,要從思想、觀念、信仰等方面去理解、認識和重視。

    其實古鎮保護的工作很艱難。我在做平遙規劃時,為了培訓當地官員,就把他們請到同濟大學來學習,住宿費、講課費、帶他們參觀的支出等都是我出錢。1984年和1985年辦了3期培訓班,雖然很成功,但欠下了數萬元錢,用了5年才還完。

    談四資源豐富川很多寶貝散落民間

    成都在城市發展中也漸漸丟失了很多傳統文化。我更喜歡以前的寬窄巷子,現在假的多了,被異化了。打造田園城市構想很好,但做起來不容易

    華西都市報:您去過四川多少次?您能談談感想嗎?

    阮儀三:我去過四川很多次,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觸和感受,我至今都能記得成都好多老街道、老地名。不過,成都在城市發展中也漸漸丟失了很多傳統文化,小天安門沒了,寬窄巷子變成了一個商業和高消費的場所了,我更喜歡以前的寬窄巷子。現在不行了,假的多了,被異化了,都是逐利思想所致啊(搖頭歎息)。

    華西都市報:成都目前提出了打造世界田園城市的構想,您如何看待?

    阮儀三:不論是城鄉統籌一體化,還是打造世界田園城市,都不能一刀切,應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城鎮化建設,即要通過調研確定哪些是應該留存下來的,因為有些東西是經過漫長歷史演變後積澱下來的,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載體;另外,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有自己的

    特色,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在我的極力推動下,上海目前在郊區就確定了43個歷史風貌保護區,我也希望成都在加快城市化建設過程保持清醒頭腦,做好調研工作和歷史文化留存工作。打造田園城市的構想很好,這個概念和想法也不錯,但做起來不容易啊。

    華西都市報:四川有很多古鎮和歷史文化遺跡,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給予保護,您有些什麼建議呢?

    阮儀三:四川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省份,有很多歷史寶貝仍散落在民間,有的正遭受破壞,需要更多人去發現和保護。由我親手規劃保護的廣元昭化古鎮在經歷汶川大地震後依然美麗,昭化之所以經受住了地震的考驗,是因為我們嚴格按照歷史原貌對昭化古鎮進行了保護。采用木瓦結構,其實瓦是可以預警的,地震來襲時可以率先發出聲響。

    劍門關也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當地政府正委托我和我的團隊對其規劃保護。有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境內目前還保存著大量古棧道、驿站遺跡等,為保護這些逐漸被遺忘或遭到破壞的重要歷史遺跡,我已邀請了申遺專家,跟四川等地的政府進行專門商討,欲聯合陝西、甘肅對古棧道進行申遺保護。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記者手記

    喜歡罵人的“阮大夫”

    淡泊名利、一身傲骨。阮儀三喜歡罵人。他曾在飯桌上罵人後拂袖而去,回到家中還寢食難安。他說,我不為名不圖利,只要是錯誤的我都要批評甚至罵人。

    據阮儀三說,相關部門和學校從沒給過他調研經費,完全是他自己貼錢做,“我每年用於調研的錢,可以買上幾輛豪華轎車。”要是他想賺錢,一年可掙上好幾百萬,也可住更好的房子。

    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這條坎坷的道路上,阮儀三是孤獨的。“但我沒心思關心這些,現在最憂心的還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在國內難成氣候,不但沒有更多資金,而且沒有一套完善的體制。我現在是超齡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在全國招研就我一家。在法國可是一個大學院,超級學院,要工作7年以上才能念這個學院。英國這樣專業的學院有7個。”

    阮儀三的名氣很大,又因他愛管“閒事”,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求他幫忙。在他臥室裡,至今還保留著大量求助信,大多是請他出面保住老房子、古跡遺跡等。“我手機號碼換了幾次了,因為找我幫忙的人把手機打爆了。”阮儀三每次有信必回,有求必應,也因此救下了很多歷史文化遺跡。

    去年5月23日,一名上海市政協委員急切地找到他:“你名氣大,一定要出面保下劃船俱樂部遺址。”原來,在外灘改造過程中,1903年英國人修建的劃船俱樂部面臨拆除的命運,很多人士出面阻止未果。這個極具特色的古建築不僅是一處無法復制的歷史遺跡,也是中國水上運動的發祥地。

    時間緊迫,情勢危急。阮儀三當即寫下一封短信,通過特殊渠道於當晚送到上海市主要領導手中,該領導連夜閱讀後作出了重要批示。隨後,這處見證了上海歷史和中國水上運動的老建築得以保存了下來。“像這種驚心動魄的保護古跡的案例還有很多。每一次成功後,我都很欣慰和高興。”

    在快要結束采訪時,阮儀三突然拿起一幅漫畫對記者說:“這是幾天前我的學生給我畫的一幅漫畫,很有意思。”記者看到這幅名為“阮大夫”的漫畫上,一位白發老人手提醫藥箱行色匆匆,一條斑駁脫落的老城牆蜿蜒向前,城牆上面的烽火台分別標准著“病號1”、“病號2”……握手告別時,阮老笑著說:“我這個大夫明天又要去給一個古鎮把脈治病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