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四川運山古堡發現宋碑觀音洞

四川運山古堡發現宋碑觀音洞

日期:2016/12/14 12:24:4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寶祐記功碑

    宋碑作證

    運山古城堡阻擋蒙古鐵騎

    蓬安古城堡遺址考察新發現觀音洞和宋碑

    昨日,記者從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獲悉,端午期間,該中心組成調查團隊一行9人,前往南充市蓬安縣運山城開展了調研工作,並發現了宋朝碑刻。蓬安縣於昨日下午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專家的探勘情況,並表示將密切配合申遺的後勤保障工作。 
    搜尋科研方向尋得運山城古堡

    運山城又名披衣山,當地人俗稱燕山寨。據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蔡東洲教授介紹,最初西華師范大學成立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是為了找到考古學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而燕山寨恰好符合條件。“古城堡大量集中於渠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除了川西藏區,古城堡主要分布於川東北地區。” 
    蔡東洲介紹,蓬安境內大致有10余座相關古城寨進入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名錄,其中以燕山寨名氣最大。今年的端午小長假,由主管西華師范大學科研工作的副校長李健和蔡東洲教授、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符永利等帶隊6名研究生,再次來到了蓬安燕山寨進行調研。其間,有了4項發現。

    “前幾年去的時候,山上有上百人,這次去僅有10余名周邊村民了。”他告訴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該山寨曾建有微波站,並設有工作區和生活區。“燕山寨四面是懸崖,修了東西南北4門,現在再去看的時候,聽說只有東西兩座城門。而後來山寨修了微波站,為方便車輛行駛,挖掉了西門,修建了一條路。通過重新調查,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東門實際上是內東門,但因外東門不存在了,因此現在一般稱為東門。”

 
    深入古堡考察發現宋代碑刻 
    據了解,端午小長假期間,該團隊一共考察了4個點。“燕山寨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東門,除了其基本完好保存外,在東門不遠處,還有一巨幅宋朝碑刻,這是我們考察古城堡,發現的最大的宋朝碑刻。”蔡東洲介紹,該碑刻系摩崖石碑。與此同時,經考察風仙寺遺址所在地就是當年的微波站生活區,目前已經改成了現代建築。 
    在考察過程中,考察隊還發現了觀音洞。該洞位於西門內的懸崖上,裡面有觀音像。“在附近還有鑿洞人刻下的碑文,原來以為是經文,這次我們考察後發現實際上就是摘錄的古詩,這是我們一個重大的發現。”洞內還有一幅題記,介紹開鑿此洞的背景和經過,頗有研究價值。另外,蔡東洲告訴記者,這次考察,還發現了佛教造像,但初步勘查有修復痕跡,在佛教造像附近有碑文,目前還沒有破解出來。“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對山寨進行深入考察。” 
    昨日,南充市蓬安縣委書記溫桂彪聽了西華師大專家對運山古城的探勘情況介紹,了解到運山古城將有望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後,非常高興,他表示運山古城考古調查對挖掘蓬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增加蓬安厚重的歷史具有很大意義,蓬安將密切配合調查工作,對專家現場探勘、專家介入研究提供好後勤保障工作。 
    蓬安是漢代大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故裡,嘉陵江畔的城市孕育了這裡豐厚的文化底蘊。近日,運山城因古堡文化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運山城,即燕山寨,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河舒鎮境內,又名雲山、披衣山、天生城、運山故城等,海拔700余米,是一座危崖聳立的桌狀孤山。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走進運山城,感悟了那裡的歷史與傳說。記功碑一段700多年前的抗蒙歷史 
    燕山寨位於蓬安河舒桃花村的對面,之所以叫燕山寨,是緣於春燕多而飛駐山寨各處之故;平常山上雲霧缭繞,也有雲山、披衣山之名,當天氣好,沒有雲霧遮攔時,只見孤峰高聳,臨近山頂路旁的清代摩崖雕像、運山古城的殘垣斷壁……讓這座古寨變得愈加神秘起來。 
    山上,地勢平坦而開闊,住戶雖不多,但大多熱情好客。一位姓周的八旬村民表示樂意當向導。刀削的絕壁上赫然一塊碩大的碑刻,老人說,這就是寶祐記功碑了,記錄著南宋末年抗蒙英雄事跡,一座座山城修起來,構成了阻遏蒙古騎兵的有效防線。最大的山城有八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這八柱是:金堂的雲頂城,蓬安的運山城,蒼溪的大獲城,通江的得漢城,奉節的白帝城,合川的釣魚城,南充的青居城和劍閣的苦竹城。 
    據說,燕山寨共建有十二門,與寶佑記功碑緊鄰的就是東寨門,這也是目前保存尚好的一道寨門。它高約兩米、寬約一米多。頂為一半月形實石拱,內有精美寶瓶盛花圖案,一塊清嘉慶年間雕刻的“天外一峰”石頭,靜靜地躺在寨門下面。拱下兩邊各立一石柱,兩邊拱、柱之間,墊有古木作為支撐。古木歷時300年而不朽,令人稱奇。 
    天生池

    開闊的山頂上,一片魚塘撲入眼中。姓周的老人說,這叫天生池,已與燕山寨的子民們依存無數個春秋,據祖上說,這個天生池從來都沒干涸過。 
    據說,明末張獻忠在清兵入關後退守四川時,燕山寨就是他抗擊清兵的重地。山上當時有一蘭家大姓,當家人蘭道台是張獻忠的積極支持者,也是駐守燕山寨的軍事首領。蘭道台命令手下將東西寨門全部封鎖,利用地理優勢抵抗清兵攻擊。為攻克燕山寨,清兵將其如鐵桶合圍,希望通過斷水、斷糧,迫使守軍投降。殊不知,山頂有天生池,不缺水;可種莊稼,不缺糧。清軍圍攻3年,也未見降。正在清兵以為守軍支持不住的時候,忽見各個寨門鯉魚飛舞,原來是蘭道台命令士兵從天生池撈魚往山下拋,意在顯示山上可以支撐。但清兵認為,既然活魚都拋下了,肯定上面也沒有什麼水了,於是決定再合圍半年,靜觀其變。半年後,蘭道台又命令守軍將天生池的水往山下放。清兵慨歎:山上水源如此充足,強攻又難以奏效,哪裡克得了它!於是退兵。 
    峭壁古洞百年佛語悄悄延續 
    西門進山處半山腰的峭壁上,還有一古石洞。據說,這也是當年張獻忠義軍的藏身之處。懷著無比的好奇,攀著長滿青苔的石欄桿和山草樹木,一路小心翼翼地沿一窄小斜坡而下,不一會眼前便出現一個約一米高的石洞門。洞門上的字跡,早已看不清楚。躬身進洞,發現這裡是利用天然山石鑿出,頂部左高右低,與地平線形成了約60度左右的夾角,鑿刻的痕跡還清晰可見。石洞大約10米深,靠懸崖處的牆壁以大巖石壘就,設置了6個方正的洞眼。老人說,這就是張獻忠義軍架設“牛耳朵”大炮打擊敵人的射擊孔。

    也許,這就是當年張獻忠的軍隊在此洞時刻下,或許他們已然感覺自己的存在即將成為歷史、成為燕山寨的空氣和泥土之時,這些兵士們在抗擊敵人之余,剩下的就是向佛祈禱奇跡的出現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