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衛士阮儀三:保護古城可滋養出特色新建築

古城衛士阮儀三:保護古城可滋養出特色新建築

日期:2016/12/15 1:19:2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1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有一半都保護不善,古城保護現狀依然令人擔憂。”日前,在江蘇書展的“中國古城鎮的搶救與保護”講座上,有著“古城衛士”美譽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認為,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護城市遺產,而且是為了保護傳統建築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留下城市記憶,從中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城市來。

  阮儀三指出,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大多過於浮躁輕率,缺乏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在阮儀三看來,“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國人才能記得住歷史,留得住鄉愁”。他提倡,古城的修繕和保護應遵循“四性”原則,即原真性、完整性、可讀取性和可持續性。他認為,在保留單體建築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周邊環境保護的完整性,保留原住民,這樣才能留存城市的記憶,珍藏人類的感情,傳承文化。

  “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其實,保護也是發展。”阮儀三說,像雲南麗江古城,把古城保護與發展旅游相結合,如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產業年收入達20億元。在阮儀三眼中,蘇州古城的保護經驗可為全國借鑒。早在30年前,蘇州就聘請了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制定了蘇州古城的保護方案,所以蘇州古城14.2平方公裡內至今仍留存著江南地區完整的街巷體系系統。

  阮儀三呼吁國家要通過立法來保護歷史城鎮和建築。他說,城市建設應該和人體新陳代謝一樣,好東西一定要保留下來。比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被譽為古典與現代最具典范的結合,中國建築師王澍因設計寧波博物館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靈感均來自於城市原有的傳統建築。“所以說,我們的傳統建築要多留一點,多保一點,這樣才能很好地促進新的城市建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