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 今昔岳壁鄉
日期:2016/12/14 10:11:2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平遙古城蜚聲天下,從清道光三年日昇昌票號創建到1948年票號業最終衰敗,山西有票號55家,平遙就占了22家!但是,藏龍臥虎處並非只在平遙縣城裡!以古城為半徑五公裡到十五公裡的范圍內,分布著20多個古村落,他們是平遙票商的故居。腰纏萬貫的富商們大多在家鄉修建了豪華、別致、古樸、考究的深宅大院,仿佛大樹之根,孕育和滋養著平遙古城。不說別處,單一個岳壁鄉,就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個:梁村、西源祠村、梁坡底村。
古城東南6公裡處,有梁村。
“平遙四百零八村,數一數二數梁村”,“先有源池梁村,後有平遙古城”——— 民諺自有其道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梁村是曾為平遙第二大票號蔚泰厚總經理及蔚字五聯號總管毛鴻瀚故居所在。還有冀氏故居、鄧旺慶故居、鄧氏故居、冀鼎選故居、白氏故居、梁氏舊宅、史氏舊宅……132座“老”院落,深藏過諸多清代巨商。
古元街、古西街兩條街道和五座各具特色的民居古堡結構了梁村的骨架。村東東和堡,西邊是西寧堡,昌泰堡和南乾堡居於村子中間,正南方建有天順堡。五堡分列如鳳凰般,梁村因此亦稱鳳凰村。
五堡之中東和堡歷史最久,建於唐朝之前,四面環溝,孤崗獨立,多為一進式四合小院。西寧堡同樣為千年古堡,堡牆雄偉,兩面環水。昌泰堡內多為兩進院落,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時代殷實人家的院落。南乾堡的堡牆高厚壯觀,明清時期人們可以推著手推車在上面行走,牆上還建有一種排水通道,大雨之時可將堡牆頂部雨水排到地面。
天順堡是梁村人的驕傲。它是由毛鴻瀚兄弟聯合冀、鄧、王、史等五姓人家共同投資興建的。走進毛家大院,繞過設計考究的照壁,通過一條長長的過道,經過二進、三進院門後才是正房。想當年,中國金融、商界多少波浪,都由這不顯山不露水的大院主人設計、推動、主宰。
梁村曾是流水繞村、荷麗稻香,現在仍然完好地保持著舊日情貌。寺廟、寶塔、千年古槐,讓古村寧靜而充實。
梁村往南一公裡有西源祠村。西源祠村更牛,叫“平遙四百零八村,數了源祠數梁村。”
相傳,大禹治水空出晉陽湖後,該村東溝泉水湧流,村人遂建起源神大廟,並在溝中修建水池,叫神池,名其廟為“源祠”。“源池泉湧”與賀蘭仙橋、市樓金井、鳳鳥棲台、於仙藥跡、嬰溪晚照、超峰曉月、麓台疊翠並稱為“平遙八景”。
西源祠村由東堡、西堡、南堡、西河堡、前新堡、後新堡六個古堡組成,南堡是清末民初平遙四大鄉紳之一喬封山的故居;西河堡住著平遙“四盛慶”商號四股東之一趙敬業;東堡郝可久的老宅占了大半。郝可久是日升昌第三任大掌櫃,整整干了10年,病死任上。
西堡住著票商改革家、悲劇英雄李宏齡。
李宏齡同治七年21歲時考入蔚豐厚票號,從小伙計干起,屢獲升遷,先後擔任過蔚豐厚票號北京、上海、漢口等分莊經理。他服務的大掌櫃,就是梁村毛鴻翰。
李宏齡不是個一般的商人。他帶領蔚豐厚票號期間,正值時局動蕩,蔚豐厚歷甲午之戰、庚子事變、兩宮(指光緒帝與慈禧太後)去世三件大事而化險為夷,多在李之功勞。
李宏齡洞察時事,曾號召全號的年輕員工們都學一點外語,以與洋人合作。他期望的最大的改革是入主銀行。當時,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成立,到1911年,我國已經有30家銀行。對晉商票號來說,真是進一步海闊天空。豈料,李宏齡的主張被大掌櫃譏為“銀行之議,不過是李某人自己想發財罷了。”沐風栉雨500年,縱橫海內的山西商人沒有被大漠的風沙擋住,沒有被江河的驚濤嚇倒,卻被自家高大的院牆擋住了視線。
1914年日升昌票號倒閉,李宏齡回到自己的故鄉。他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房子已經這麼舊了。
與其他票商的煌煌大院相比,李宏齡的院內正房、東西廂房均為磚窯結構建築,構造簡單,幾無裝飾。這個在“金融業”干了40多年的“總經理”,竟沒有財力蓋一座新院子。相隔院落,是李宏齡返鄉後憐其“困窘”的好友出錢為他蓋起來的。
李家書多,錢少。
1917年,李宏齡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將幾十年的商業往來信件編成了 《山西票號成敗記》和《同舟忠告》兩本書並自費出版,為後人留下山西票號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他認為票號的最終失敗天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票號同仁不能同舟共濟,只在設法玩弄權術爭奪名利。商界雄才李宏齡,將失落與遺憾傾注筆端,仰天質問:“果天數乎,抑人事乎!”
西源祠村有始建於宋代的“壽聖寺”,寺前百步有唐槐,樹身周長5米,高達30余米,極為少見。
西源祠村再往南,晉中平原最南端,緊挨著莽莽太行的,是梁坡底村,大山腳下的村落。
村北一馬平川,村南山頂屹立著文峰塔和魁星樓,村南還有傳說中隋末農民軍領袖窦建德的墓地,村的東西兩邊則各有河界斷鄰村。
票商照樣在這裡刻下了自己的印跡:溫家大院、西莊大院、富甲一方的張家莊院,每一個大院都有一段說不盡的傳說,一段輝煌與破敗的故事。2011年,梁坡底出版24萬字村志 《古村史韻》,從村落淵源、風水建築、宗族姓氏、傳說歷史、民俗文化等方面闡述了梁坡底村的人文地理環境和今昔變革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