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九江發現外圍戰場戰壕的遺址

九江發現外圍戰場戰壕的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4:3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日軍所用鋁質行軍飯盒


雙井村水源塘戰壕

一夾5顆廢舊步槍子彈

    記者從九江市修水縣委黨史辦獲悉,該縣杭口鎮雙井村發現了1939年修水縣城保衛戰一處外圍戰場的多個戰壕遺址,並征集到當年國民革命軍所用1夾5顆廢舊步槍子彈和日軍所用行軍飯盒1只。

    修水發現戰壕遺址,獲捐戰用品

    據修水縣委黨史辦工作人員介紹,雙井村的黨支部書記姜偉和原村委會主任邱寧余等人反映該村有多處戰壕遺址,並於11月15日導引黨史辦調查組前往查看。調查組在該村虎形埂找到一條保存完整的戰壕,深1.8—1.5米、上寬1.5米、底寬0.8米、長20多米。

    並在其他各處找到多條戰壕,其中有數條已被毀壞,經初步考證,為當年抗日軍民為阻擊日軍侵犯修水縣城時挖掘。並有村民反映該村黃家嶺山頂保留有84個“打日本”的掩體,調查組因突遇大雨,未能上山查看。

    調查當天,當地村民還捐獻了數件當時的戰用品,其中有1只日本士兵使用的鋁制行軍飯盒,盒蓋上刻有“秋田”二字。還有1夾5顆廢舊步槍子彈,系當年國民革命軍第三十集團軍(系川軍之一)所有,分別由中國四川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金陵兵工廠等制造。

    捐獻子彈的村民邱衍雄稱,他還曾撿到一顆形似豬心的炮彈,因怕其爆炸,扔進亂墳堆後不見了。

    雙井村一帶曾發生抗日激戰

    記者從修水縣委黨史辦獲悉,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9月下旬,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一部從湖南平江入侵修水,經大橋來到渣津,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二十軍的防線,沿馬坳、杭口河岸道路一路奔襲修水縣城,企圖解救在修水黃沙橋戰役中被中國軍隊圍困的日軍第一○六、一○一師團一部,並伺機“消滅”駐防修水縣城及附近的第三十集團軍總司令部及其有生力量。

    據有關史料記載,第三十集團軍曾急調直屬工兵營、手槍營,在馬坳、杭口等地阻擊日軍,在杭口鎮雙井一帶、寧州鎮黃田夜合山、竹坪鄉仙姑嶺等地與日激戰,保護修水縣城絕大部分居民得以安全撤離而免遭殺戮,並有效策應了黃沙橋戰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