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溫宿縣新發現三處古代巖畫
日期:2016/12/14 12:19:20   編輯:古建築保護文物工作者在巖畫上澆水濕印
近期,阿克蘇地區文物局工作人員在對古文化遺址進行文物行政執法巡查時,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博孜墩村北約10千米處的小庫孜巴依溝西岸新發現了3處古代巖畫,分別定名為小庫孜巴依4號巖畫、小庫孜巴依5號巖畫、小庫孜巴依6號巖畫。其中小庫孜巴依4號巖畫位於小庫孜巴依溝西岸,小庫孜巴依5號巖畫位於小庫孜巴依溝西岸台地,小庫孜巴依6號巖畫位於小庫孜巴依溝西岸山丘,三處巖畫面總面積在10平米左右。巖畫所處位置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山巒起伏,松林茂密,綠草茵茵,溝谷內遍布卵石,有天山雪水流淌,風景極為秀麗。
巖畫,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先民們雕鑿或繪畫在巖石上的圖像或符號,是文字產生之前人類進行交流的“原始語言”。它以古樸、粗犷的畫風和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本次發現的巖畫刻畫於卵白色巖石上,采用密點敲鑿法制作,呈灰褐色。由於巖畫位於溝谷之中,受風蝕及雨水沖刷破壞較為嚴重,巖畫圖案表面粗糙,雕刻的圖案需要澆水濕印後方可較清晰顯現。
“克奇克庫孜瓦依能代爾亞斯河流經此處,古代游牧民逐水草而居,他們在一些巖石上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動物形象和他們放牧、狩獵、生活等各種場景。這些巖畫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鑿刻下的生活寫照,不僅反映了當時居住在這裡的牧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游牧生活狀況。”阿克蘇地區文物局局長顏松說。
據悉,早在1987年該區域就發現了3處古代巖畫,巖石規格為4.4*5.2米、3.8*5.8米、4.2*5米,刻有大羊角、放牧、特色民族服飾及獵人彎弓射箭等圖案,阿克蘇地區文物局將這三處巖畫定名叫小庫孜巴依巖畫1號、2號、3號。
“我們近期在這一片區新發現了三處人類古代活動遺址,根據觀察此處的地形、地貌和經驗判斷,我們認為這種遺址不應該是一個點,可能附近還會有多處地方刻有類似的巖畫,我們將會加派人手,對河道兩岸進行勘察,對發現的巖畫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重點保護起來,避免被破壞。”阿克蘇地區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黨組成員、地區文物保護管理局黨組書記張海明說。
“根據1987年發現的巖畫遺址和2007年‘三五’普法時的研究判斷,結合我們新發現的巖畫的篆刻形式、反映的內容、表現手法及查閱大量歷史文獻,我們斷定這三處巖畫與1987年發現的巖畫屬於同一個時期,斷代為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器時代早期。接下來我們會通過拍攝照片、設置標示欄、圍欄、安排人員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然後向自治區文物局提交書面報告,希望能申請到專項資金,讓阿克蘇地區的歷史文物得以完善保護。”張海明說。
“新發現的三處巖畫是姑墨古國游牧民族生活場景的生動記錄,對研究姑墨古國游牧民族生活文化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這三處巖畫的發現實屬少見,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科考研究價值。希望游客在附近觀賞游玩時,不要觸摸、踩踏巖畫,更不要用利器在石壁上刻畫、刻字。希望全社會各族、各界都能夠參與到歷史文物保護行列中來。”張海明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