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論文轉】論中國古建築保護

【論文轉】論中國古建築保護

日期:2016/12/14 19:03: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論中國古建築保護


摘 要


通過對古建築現況的考察以及了解,得出我國古建築現存的危機,即我國古建築迫切需要保護。本文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在結構和內容上回答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由此來進行對迫切性和嚴峻性的全面論證。
我國已有29處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自然景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後的第三大遺產國。還有100多個項目被列入遺產預備清單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經成為遺產大國。
古建築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待文物古建築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然而目前的現實是,以山西為例共有木制結構古建築18118處,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結構古建築占全國的72.6%,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保)有119處。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建築保護的矛盾,要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做到既讓古代文化保存於世,也讓部分古代文化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保護古建築需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要分重與輕。對於具有深刻影響的文化遺產,我們需要完全保證古建築的原貌。對於需要考慮它們的利用價值的古建築,讓古建築具有古代的外貌,並具有現代的生活條件設施或者是現代與古代設施共有的條件。由於考慮到社會發展的因素,保護古建築有很大的難度,政府應該重點保護那些典型的古建築,不至於全部的古建築消失殆盡。
社會也是向前發展的,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保護祖先留下遺產的重要性。但是單單保護,而不去發展,那社會恐怕也會停滯不前。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
關鍵詞:古建築,保護,意義,實際操作,科學管理




第一章緒論
1.1 中國古建築概述
1.2 中國古建築的研究現狀及問題
1.3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
2.1 時代歷程
2.1.1 原始社會至漢代
2.1.2魏晉南北朝
2.1.3隋唐時期
2.1.4宋朝
2.1.5 元朝
2.1.6明清時期
2.2 古建築的價值
2.2.1古建築的文化價值
2.2.2古建築的歷史價值
2.2.3古建築的社會價值
第三章 古建築保護的意義
3.1 古建築的重要意義
3.1.1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放射著歷史的燦爛光芒
3.1.2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具有可吸收的豐富營養。
3.1.3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需要全社會的珍愛保護
3.2 中國古建築文化的保護方法和原則
3.2.1 因地制宜
3.2.2 以人為本
3.2.3 講求秩序
3.2.4 崇尚節簡
3.2.5中國古建築文化精髓的繼承和弘揚
第四章 如何有效地保護現有古建築
4.1 綜述
4.2面臨的狀況及保護措施
4.2.1石件風化
4.2.2磚體的風化
4.2.3 大木結構糟朽變形
4.3 我的看法
4.3.1 柱子
4.3.2地基基礎沉降問題
4.3.3 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4.3.4解決好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問題
第五章結語
參考文獻
致 謝



第一章 緒論


1.1 中國古建築概述
中華民族是有著博大久遠古老文明的優良民族,而這種文明持續了5000 年而不曾中斷。中華文明古國在這片熱土上,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藝壇巨匠,他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和物質遺產,構成了獨特而燦爛的中華文明景觀。它們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迄今為止,我國已有29處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自然景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後的第三大遺產國。還有100多個項目被列入遺產預備清單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經成為遺產大國。在我國,古建築的現狀令人擔憂,我國5000年的建築精髓文化岌岌可危,特別是在古建築的保護面,通過對古建築的現狀進行研究得出我國的古建築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1.2 中國古建築的研究現狀及問題
古建築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待文物古建築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我國的《文物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制定專項的總體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工程應當依據批准的規劃進行。”
然而目前的現實是,以山西為例共有木制結構古建築18118處,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結構古建築占全國的72.6%,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保)有119處。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建築保護的矛盾,要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做到既讓古代文化保存於世,也讓部分古代文化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當今世界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三種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證古建築的原貌),華盛頓形式(保證古建築的外觀,根據現代的生活方式改變內部需要)。因此,由此我認為:矛盾有“重點論”之說,保護古建築需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要分重與輕。對於具有深刻影響的文化遺產,我們需要完全保證古建築的原貌,不管從裡還是從外。讓世人知道古代曾經的文化風味與建築風格。對於需要考慮它們的利用價值的古建築,那麼采用華盛頓形式來修復,讓古建築具有古代的外貌,並具有現代的生活條件設施或者是現代與古代設施共有的條件;這種保護便有了進一步的商業利用價值。由於考慮到社會發展的因素,保護古建築的難度。政府應該重點保護那些典型的古建築,不至於全部的古建築消失殆盡。社會也是向前發展的,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保護祖先留下遺產的重要性。但是單單保護,而不去發展,那社會恐怕也會停滯不前。
我國,古建築面臨的現狀是石件風化、磚體的風化、大木結構糟朽變形、柱子糟朽、地基基礎沉降問題、彩畫的褪色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得出本文論文的結論那就是:我們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去保護中國的古建築遺產。
1.3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本論文通過運用分類、比較、實證等方法對古建築的保護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論證,在此也參考了很多老前輩的意見。
1.4 本論文的結構
本論文分五個部分來進行研究。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中國古建築的歷史。第三章:古建築保護的意義。第四章:如何有效地保護現有古建築第五章:結語。


第二章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


2.1 時代歷程
2.1.1原始社會至漢代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形成時期。
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後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築。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台建築更為發達,並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台建築仍然盛行,多層建築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築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裡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圖2.1 原始社會建築

2.1.2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發展時期。
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提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標志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工的雕鑿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興建佛教建築,出現了許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圖2.2 魏晉南北朝建築

2.1.3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成熟時期。
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築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在建築技術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木構架的作法已經相當正確地運用了材料性能,出現了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從而使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趨向定型化,並出現了專門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築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化、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
唐朝的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高峰。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的實物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築。其建築特點是,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柩窗,風格莊重樸實

圖2.3隋代李春所建安濟橋

圖2.4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圖

2.1.4宋朝
宋朝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大轉變時期。
宋朝建築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築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建築裝飾絢麗而多彩。流行仿木構建築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建築構件的標准化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較嚴格的規定,並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營造法式》是北宋政府為了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築工程,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頒行的,是各種建築的設計、結構、用料和施工的“規范”。現存宋代的建築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淨寺、河北正定隆興寺和浙江寧波保國寺等。其建築特征是,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漸趨柔和

圖2.5宋朝抬梁式木構架結構


2.1.5元朝
元朝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又一發展時期。
元大都按照漢族傳統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長安城以來又一個規模巨大、規劃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進一步發展了各行各業的作坊、店鋪和戲台、酒樓等娛樂性建築。從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雲南及東南地區的一些城市陸續興建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許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傳統上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現出若干新的趨勢。現存元代的建築有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等。使用遼代所創的“減柱法”已成為大小建築的共同特點,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大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當時建築結構的主要特征

圖2.6白塔寺,位於北京阜城門內, 元世祖忽必烈建

2.1.6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高峰時期。
明朝由於制磚手工業的發展,磚的生產大量增長,明代大部分城牆和一部分規模巨大的長城都用磚包砌,地方建築也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瓦的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清朝於1723年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了官式建築的模數和用料標准,簡化了構造方法。民間建築的類型與數量增多,質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築也有了發展,地方特色更加顯著。皇家和私人的園林在傳統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明未出現了一部總結造園經驗的著作——《園冶》,並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北京明清故宮和沈陽故宮是明清宮殿建築群的實例,與前代相比變化較大:明清建築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築外重要建築中已不采用。

圖2.6故宮

圖2.7 飛雲樓,明正德元年建

2.2 古建築的價值
2.2.1古建築的文化價值
中國古建築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5000 年來形成的木結構體系、建築形式、建築裝飾、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國古建築文化豐富的營養元素。中國的古建築是燦爛的中華古代文化藝術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國古文化、古文明的標志和象征。它凝聚著中國古代名階層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無論個體建築還是群體建築,都是一個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諸條件的綜合產物,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完美結合。因此,古建築的存在,已遠遠超出了其作為建築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它將歷史學、文化學、宗教學、哲學、美學、考古學、民族學乃至旅游學等不同學科的價值集於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以故宮為例來說,它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現存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每年有七八百萬游客來此駐足觀賞。但故宮不是一般的古建築,它是皇宮,不僅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而且承襲了中國古代宮殿的傳統形式、典制規范,在總體布局上最接近“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五門三朝”等封建禮制,在建築設計上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倫理思想(如皇權至上)、美學思想(如壯麗崇威、平衡對稱)以及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它采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不僅如此,這些建築物不只是個“空殼”,與故宮博物院的100多萬件清宮舊藏密不可分。又由於明清24個皇帝曾在此登基執政,490年間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就在此發生,其千門萬戶、一草一木都有豐富的內涵,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因此,要真正認識故宮古建築的價值,就不是很容易的了。

圖2.8 故宮全景

2.2.2古建築的歷史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建築不論在結構上,還是有形式風格上,始終是承前啟後、一脈相傳,保持著一貫完整的建築體系,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築體系中獨樹一幟,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歷史是一樣我們萬般珍視的財富,“以史為鑒”,不論是何種的歷史,輝煌的也罷,屈辱的也可,都值得我們去借鑒,特別是那些傷痕,我們應始終銘記,我們將一起去探尋那些古建築歷史的傷痕,共同回味那些古建築辛酸的過往。
以晉祠為例。晉祠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古跡,記載著自西周至明清幾千年來被塵封的歷史,展示著古代建築、繪畫、書法、雕刻和鑄造的精湛藝術,堪稱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晉祠是我國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它本身是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緣於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繼夏、商兩代之後建立的又一個奴隸制王朝。周族原本非常重視宗廟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後,為了加強宗族內的凝聚力,更是將氏族社會對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極至。晉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屬於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親兄弟,《史記·晉世家》中都有相應的記載。唐叔虞死後子燮繼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晉世家傳位35代,由於韓、趙、魏三卿分晉,公元前369年晉國隕沒,歷時共約670年,歷史不可謂不長。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應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巒而際晉水,晉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記》中“削桐封弟”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唐叔虞就沒有晉,就沒有晉文化,也就沒有今天的山西。所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絕不可忽視了唐叔虞祠的意義。晉祠固然有著宗廟祭祀、以求晉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說它傳承著西周社會演進的特殊內涵?晉祠作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在中國現存的祠廟建築中僅此而已。這就使得晉祠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歷史價值變得尤為重要、尤為珍貴。

圖2.9 晉祠聖母殿

2.2.3古建築的社會價值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湧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等等。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中國古建築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在其壁畫中體現的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有著充分的體現。首先,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說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00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

圖2.10 敦煌莫高窟寶山壁畫




第三章 古建築保護的意義


3.1 古建築的重要意義
3.1.1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放射著歷史的燦爛光芒
中國古建築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曾有過秦漢、盛唐、明清三次歷史發展高潮,經歷了數千年的歷練、實踐、發展,形成了一個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質遺存在內的科學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年中國的GDP將達到33萬億元多。外國人到中國來,一方面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一方面還是要看中國的歷史文化。長城一定要去看看,紫禁城一定要去看看,北京的胡同一定要去看看。中國古建築文化留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是歷史、是文化、是傳統、是自信、是驕傲。
3.1.2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具有可吸收的豐富營養。
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有輝煌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釋學、道學對中國古建築文化有著長期的和深刻的影響,並在中國古建築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形成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獨樹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我們有以廣西為代表的嶺南建築,以安徽為代表的徽派建築,以蘇州為代表的園林建築,以北京為代表的宮廷建築,還有蒙古族、藏族、壯族、回族等幾十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建築,她們共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其中的木結構體系、建築形式、建築裝飾、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國古建築文化豐富的營養元素,為今天中國城鄉建設的迅速發展,為城市規劃、住房建設、環境設計等提供著豐富的營養和有益的借鑒。
3.1.3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需要全社會的珍愛保護
中國古建築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我們是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歐洲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解放初期,北京的城市建成區50個平方公裡,現在已經發展到1000個平方公裡。高樓林立,幕牆閃爍,馬路寬闊,汽車飛弛,滿目皆新。建設成績令全世界為之仰目。但問題也來了,有些城市的歷史建築拆了很多、胡同少了,牌樓沒了,歷史街區“舊貌換新顏”了,古城風貌看不到了,古建築文化消失得很快。這裡面有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有對古建築文化的理解、認同和尊重問題,更有對古建築文化是不是給予了應有的繼承和保護措施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發展越快,古建築文化就越需要得到切實保護。
3.2 中國古建築文化的保護方法和原則
3.2.1因地制宜
中國古建築依山伴水,就地取材,形式多樣。有依山建築,有平川建築。山區石木結構,平原多磚木結構,南方林區有干欄式建築,東北地區有干打壘土房,黃土高原有窯洞建築。中國古建築所以有如此豐富多樣的形式和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各地不強求、不攀比,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築文化。
3.2.2以人為本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形式、空間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講為人服務的。北方老百住四合院,以院子為中心,每個房間的門都是朝向院子的,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為中心展開的,大槐樹下,莆萄滕下,弄兒漆上,家長裡短,談天說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窗鏡借景,居所布置與自然環境相形相映,小橋流水,淘米洗衣,一切方便人的生活,一切從人的生活出發。封建社會宣揚封建禮儀,上下尊卑,有錢人家的房子是幾進院落之後才是上房。沒錢人家是長者住正房,小輩住廂房。紫禁城裡,最高的居中的房子,一定是皇上住的和用的。房子居中也好,最高的也好,還是在講為人服務,只是那時候把人分成了三類九等。建築是圍繞不同人的需要和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開的,以人為本是貫穿其中的。
3.2.3講求秩序
中國古建築文化中講求秩序是一個特點。北京古城建築,中軸線是講求對稱突出表現。從南面的永定門開始,經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到北面是安定門,一方面是皇權至上,一方面是皇恩浩蕩,表現了最基本的社會政治秩序。過去北京有燈市口、珠市口,菜市口;有缸瓦市、羊坊店、琉璃廠,這些市場是交易形成的也是社會經濟的需要,表現了社會經濟秩序。歷史上的北京有“東富西貴”之說,圍繞中軸線,有錢人住東城的多,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院子有大院也有小院,大院子分幾進院落,有正房、廂房之分,表現了社會和人的生活秩序。秩序是十分重要的,秩序是和諧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築秩序使社會秩序得到明確和固化。
3.2.4崇尚節簡
如果用一個詞匯來形容古建築質的特征,簡樸這個詞可以給中國古建築,而豪這個詞可以給歐洲建築。中國古建築是用土用磚做起來的,歐洲建築是用石材用金屬做起來的。我們一棟房子即使是宮殿往往用幾年十幾年時間就做起來,歐洲往往用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做起來。盧俘宮改建用了300多年時間才建好。建築裝飾,我們是在木頭上刻,歐洲建築是在石頭上刻。我們是水彩,歐洲是油畫。中國古建築的基本單元是院落,所謂大戶人家,不過是幾個院落在平面上聯系起來,加起來規模很大。如果講一棟建築,我們是上千平米,歐洲是上萬平米。江南的園林,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在一個比較小的空間裡,平填了許多自然情趣,給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簡樸的。但是,你看看法國的凡爾塞宮,你看看印度的妲姬陵(受歐洲影響的建築),你很難用自然的,清新的、簡樸的這些詞匯去描述她,她給你的感覺是豪華的、厚重的、富貴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崇尚節簡不僅對建築,對社會生活也是一種導向。
當我們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當中的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講求秩序、崇尚節簡等重要精神時,我們會發現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與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3.2.5中國古建築文化精髓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很快,這種發展是建立在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基礎上的,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面臨著來自能源、資源和環境越來越大的巨大壓力。如何使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對古建築和歷史建築,對新建築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政策措施,來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
第一,對遺存的古建築、古街區、古村鎮要切實加以保護,不可拆不可改不可動,要保護要修繕,而且要修舊如舊。不僅古建築本身要修繕好,而且要保護好當地的歷史文化氛圍,使古建築、古街區、古村鎮繼續放射出歷史的燦爛光芒,使我們能夠不忘中華民族歷史和先人,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文化。
第二,對新的建設,除了個別環境景觀需要有一點仿古建築的,新建築不要仿造古建築,不要克隆古建築,不要搞不倫不類的四不像的建築。二十幾層的高樓上面搞一個歇山式的大屋頂,再加個重檐,這不叫繼承,更不叫保護。這叫什麼?叫浪費。幾十萬平米的住宅小區,再砌一圈院牆,這不叫繼承,也不叫保護,這叫“封建”。
很顯然,中國古建築文化中的木結構形式、雕梁畫棟、城廓形式等已經很難適應今天城市建設的實際和發展需要。講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重要的是使中國古建築文化的思想精華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得以繼承和發場光大,我想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點。
以人為本”精神,就要營造宜居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是從第二次人類大分工以後出現的,世界上經過考證的城市已經超過5千多年歷史了。城市的功能是逐步增加的,最初只是商品交換的功能,以後有了軍事、政治、工業、貿易、金融等等,但伴隨城市發展始終的一個功能是什麼呢?是居住、是生活。我們給她一個時髦的詞叫人居。可以講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兩個,一個是經濟,一個是人居。這兩個基本功能應當是什麼關系?是經濟功能服務於人居功能,還是人居功能服務於經濟功能?經濟功能是第一位的,還是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精神已經給了我們正確答案,就是“以人為本”。因為發展經濟不是目的,發展經濟是為了把旦糕做大,讓我們的膘包鼓起來,但這些都不是目的,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繼承和弘揚中國古建築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城市規劃功能定位時,要充分考慮人居功能的需要。發展經濟是當前工作的中心,這是正確的需要堅持的。但在城市的功能確定上,在城市的空間劃分上,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因為發展經濟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如果不適當的建設發生了,再拆就是一種浪費,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相背的。
繼承“因地制宜”精神,就要實現豐富多彩的城市風格。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問題。首先是堅持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國策,在堅持國策的基礎上要繼承因地制宜精神,因為有了因地制宜,才會創造不同的豐富多彩的城市形態。不能遇到水塘就要填平,也不能遇到坡度就一定要推平。城市有條河挺好,但不是一定要跨著河建設。20多年前浙江溪口鎮的建設基本都在江的一側,江的另一側完全是農田和山峰,一派自然田園風光。以後城市跨著江發展,自然景觀沒有了,看到的除了房子,還是房子。有很多城市靠山,但是就看中了山下的平原(耕地),幾年時間裡,幾十個平方公裡的擴展,就是不願意往山上發展。好像占了山地就是破壞生態,占了平原(耕地)就不是破壞生態。占什麼地方對生態都有影響,問題是要控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個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問題。中國古建築文化被劃分成眾多的區域建築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和風格,重要原因是因地制宜,不同區域的建築文化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結合當地的建築材料,按照當地的建築審美和生活習俗逐步發展起來的。建築形式和風格不攀比不強求,南方沒有攀比北方,北方沒有攀比南方,山區沒有攀比平原,平原沒有攀比山區,才可能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克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問題。要弘揚因地制宜,就要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能填塘、不能挖樹、不能眼睛盯著平原(耕地)、不能沒有地方特色。
繼承“講求秩序”精神,就要構建科學有序的城市空間。聽起來建築秩序是軟的,實際上是硬的。城市的功能區劃定了,你只能服從;區域的容積率確定了,你只能在一個被確定的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中生活;住宅小區在東面開個大門,你只能在院子的東面出行。所以建築秩序是個硬秩序。過去的舊秩序不能講了,但要圍繞以人為本,從人的需要和發展出發,構建科學有序的城市空間。第一,要有合理的城市規模,城市不能無限擴大,更不能盲目追求城市規模;第二,要有適當的城市密度,節約土地是必須堅持的,走集約發展的道路也是應該的,但城市中心區容積率要適當控制,不能不考慮人的需要,特別是人對生活空間的合理需要。城市發展是客觀的歷史進程,但一個城市要有合理的規模,城市規模過大,容積率過高,對經濟來講可能會有集約效益,但對生態來講,對適宜的人居環境來講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第三,要有嚴格的制度管理,現在城市裡狗養的越來越多,需要控制在規定的區域和規定的路段。
繼承“崇尚節簡”精神,就要倡導節約資源的簡樸風尚。這幾年,城市建設中的大廣場、大馬路之風有所收斂,但“移花接木”之風在一些城市仍未停步。種花種樹本來是挺好的事情,但有些城市一定要種名花名木,幾百年的大樹也敢從山裡挖起來,種到城市裡來。從南亞進口、從澳洲進口,一棵樹就要十幾萬元。看上去是追求自然,實際完全與自然、與簡樸背道而馳。這幾年,磁磚不貼了,火柴合也少了,本來是好事,但貪大求洋之風仍未完全剎住。“火柴合”平淡呆板,批評一段時間以後引起了社會共識。但現在又出現另一個傾向,貪大求洋,追求奇異。 “大海波浪”形的屋頂,“花開五瓣”的外立面,板凳、水立方、寶劍、飛牒等建築形式來了。為追求這樣的建築形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在維護和運營中間還需要更多的資源。城市中的磁磚是少了,但改貼石材了。上百米高的大樓也往上貼,而且是裡外都貼,投資增加了,資源浪費了,安全隱患增加了,萬一掉下來怎麼辦?太危險了。還有的不貼磁磚了,但改玻璃幕牆了。原來城市裡只有一個太陽光芒四射,現在城市裡到處有太陽的耀眼光芒,造成了光污染。玻璃幕牆背後需要大量的能源做支撐,冬天要采暖,夏天要制冷,對能源便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由此可見,對於古建築一方面要加強保護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把古建築文化的精髓繼承和弘揚。


第四章 如何有效地保護現有古建築


4.1 綜述
說道保護古建其實這是一個大家討論太多的問題了,為什麼重新拿出來再一次的保護?因為現在的古建保護工作依然是差強人意,很多情況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特別是地方古建的保護令人擔憂,雖然國家政府很關注古建的保護並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可收效甚微,為什麼?執行者的問題應該占大頭,決策者不可能事必躬親這也就造成了政策執行的漏洞。這樣的問題何止一個方面呢,普天之下莫非如此。悲哉
4.2面臨的狀況及保護措施
4.2.1石件風化
目前古建築中磚、石風化現象較為普遍,在漢白玉、砂巖類石件中較為突出。在國內,石件的化學保護雖已實施多年,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連業內人士仍有不同意見。因此,長期以來石件保護研究工作難以取得大的突破。
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加大,許多單位的科技部門和專業設計單位都在加強化學保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在化學保護方面十幾年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實踐說明化學保護在文物保護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當前石件保護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建築科學保護將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鑒於各方面條件所限,目前大面積實施還應十分慎重,對於已不可能帶病延年非實施不可的項目,實施前應進行可行性研究,要對實施效果的利弊進行充分的分析,經專家論證後再做出決定。
對於化學保護要客觀的認識其實際效果。從本人所了解的情況看,目前化學保護所有材料仍以有機硅類為主,其中包括改性後的,其特點是有較好的憎水性和良好的透氣性。在保護液中加入適量的添加劑,可增加風化部分的強度,以防止在外力作用下脫落,也可加入一定的消光劑,防止因操作不當而產生的少量炫光,理論上這種化學材料無色透明而且老化期都在十年以上,進口材料時間還可更長一些。材料在老化後分解為粉狀石英體而自然脫落,對文物不會造成損壞,對於再次實施保護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即保護後具有可逆性。
當然,對於保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人們也十分關注,如保護後的色調加深,老化期短、成本相對較高,操作難度大等。要解決這些問題,特別在石質風化程度不同的情況下,需要因地制宜,不同部位需要對配比做相應的調整,對於不同部位的不同情況,及時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確保操作流程。否則,塗、噴遍數多了會出現流墜和炫光,少了未充分滲透會形成表面硬殼的兩張皮現象,以至於日後在外力作用下易造成成片脫落,風化嚴重或操作難度較大的部位尤其如此。在曾進行的化學保護項目中,這類問題比較突出,但通過施工管理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對於化學保護問題應采取積極的對策,如果棄之不用,那麼面對包括故宮在內的古建築普遍存在著石件風化日趨嚴重的問題,就等閒視之,任其發展?我想這畢竟不是上策,加強業內人士的合作,共同研究,總結經驗,采取積極對策,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對於決定實施化學保護項目,是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
第一,對於古建築不能有無風化都做。目前應限於對風化嚴重建築的搶險,對於石材粉化嚴重且已開始產生大面積脫落的現象,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構件文物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保護面積及周邊環境等不同情況,量力而行。
第二,實行專家項目負責制,對技術、施工全權負責,不能像建築設計那樣由設計單位出個方案,施工單位直接采購成品,或找設計配好方,由幾個民工照方抓藥就開始實施了。化學保護對材料、工藝要求很高,專家可以根據多年經驗、根據實施對象的實際情況,在施工中不斷調整配方對症下藥。如果由設計主持人指導專業技術人員直接負責操作,效果會更好。
第三,施工方案,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殘損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會有所不同。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不同部位制定詳細做法說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時應隨時校對調整,以防止產生由施工單位看著辦的失控現象。
第四,大面積施工應有試驗階段並經專家論證。在有把握情況下才可全面實施,還要充分考慮實施對象所處的環境條件因素,以及實施時的天氣狀況,這些往往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保護效果。
4.2.2磚體的風化
目前,磚體風化較之石構件風化更嚴重,只不過由於其更換成本較低,很多較嚴重的,都采取重新拆砌等辦法解決了,隨著修繕規模不斷擴大,加強磚體酥鹼保護更加迫切,特別是對於價值較高的文物的保護,有些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故宮在這方面做了多年的試驗;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果條件具備應該盡快予以推廣。
磚砌體保護,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還是傳統的抹面或剔補等物理保護措施,這種做法使文物外觀在修繕後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對文物本身也會產生一定損壞,對於酥鹼面積較大,一般只能按原狀重新拆砌,這種做法往往對原文物價值損害很大,其最終效果更是值得研究,如質量保證、安全問題等方面。
另外,建設單位在安排修繕時往往對於酥鹼牆面的保護,許多情況下是由經費多少來決定,錢少就用灰抹後畫縫,有錢剔鑿挖補,錢多也有提出重新按原狀建。前者簡單,省錢外觀得到改善,但不延年;“剔鑿挖補”則可使“外觀改善”且較前者延年,但對風化深度僅幾公分的牆體來說,全部剔掉、整治修補,一是費工費料,文物價值本身損失也大。二是因補砌嚴實難度很大,易在結構安全上形成一些新的隱患,大面積實施也會使牆體的文物價值大打折扣。重砌的做法應該嚴格控制,這是對文物價值損壞最大的一種做法。雖然外觀新了,但與文物價值的減少相比有些得不償失,這種做法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近些年,北京從故宮圍牆修繕開始對酥鹼嚴重的牆體保護措施做了一些探索,逐步改變過去一概采用傳統意義上的“剔鑿挖補”,只要求去除酥鹼等病害部分,然後根據缺失部分尺寸,用同材質材料進行局部鑲嵌補齊,減少因剔鑿給古建築帶來新的擾動。修復後牆體外觀同樣可以得到改善,如使用色調相似的舊磚修補效果會更好,這種做法消除了整塊剔補,給牆體可能帶來的新的隱患,使牆體的安全性大大提高。這方面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施工難度較大,費工費時,酥牆深度不大的部位補條較薄,補配損耗較大;二是技術要求高,施工技術人員要嚴格按設計意圖去操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特點是,較原“傳統”做法施工量會有較大減少。從故宮圍牆的三期修復看,效果比較明顯。修復給文物本身的傷害減到了最小程度,結構安全上更加可靠,一定程度上還節省了資金。
對磚體保護除以上所說,還有化學保護措施,這只是針對酥鹼程度輕、對外觀影響要求不大的一類磚砌體。所用材料仍主要為硅類,但目前處在實驗階段,尚未聽說有大面積的實施。幾年前在香山團城演武廳城池、大鐘寺、故宮做過一些這方面的試驗。磚體化學保護是在物理保護基礎上的一種補救措施。主要針對磚體酥鹼不太嚴重情況,當然對這類磚體實施時要求牆體濕度小,這種措施對於不宜抹灰,又不宜補條的磚體保護效果較好。目前,從做過試驗的情況看,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在滿足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護古建築價值的要求。
總之,無論是磚還是石的保護,關鍵是要對造成病害的原因進行科學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尋找解決的辦法,既要慎重,又要本著一種積極負責的精神。同時也要考慮對文物建築周邊環境的整治,對城市污染源進行改造,恢復室外地坪,解決排水問題,以最大可能減少磚體濕度等。
4.2.3大木結構糟朽變形
大木結構為古建築的主要結構材料,其損壞程度往往決定了維修工程的性質。搶險加固工程,是針對古建築險情所采取的、臨時性的、加支撐等附加構築物應急的安全措施;維護保養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養性的工作為主的維護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補、室內油飾、粉刷以及零星的補配等;維修工程,又可分為一般性維修和重點維修工程。一般性維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補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牆體修補、局部擇砌、地面修補局部挖補、油飾彩畫以及化學保護等;重點修繕工程包括挑頂打牮撥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牆體大面積重新拆砌等。
目前,大木維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撐等。在保護措施的選擇上應該十分慎重,特別是在大木更換等問題上,應嚴格遵守木結構加固規范的要求,通過修繕不僅要保證文物建築的結構安全,也要保證其加固後外觀與建築的協調,同時要最大限度的保護文物原結構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築原有的結構、工藝和做法。做到這一點,對現狀損壞程度分析判斷的准確性來說至關重要。
文物應以修為主,大木加固是修繕中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忽視技術規范中強調的損壞程度超過規范應優先考慮加固的這一環節,只注意強調“超過規范必須更換”,使文物建築在維修中木件更換量過大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知道,年久失修的古建築經過大修甚至一般維修,文物原構件及價值損失量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換量,就有可能使修繕後的古建築的文物價值降低很多。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其理由不外乎就是“安全要求”、“發揮文物使用價值”、“外形美觀”等三點。
4.3 我的看法
我認為,修復後的古建築外觀效果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僅僅是金碧輝煌,干淨、整潔、和諧,能夠使人們從外觀充分感覺到文物的價值之所在這是最根本的。古建築修繕應該堅持在文物保護原則的基礎上,更注重保護它的原真性。修繕質量也應該是以文物修復後文物結構安全程度和文物建築原狀保護程度為基礎進行綜合評估。當前,在古建築修繕究竟是修舊如舊還是金壁輝煌這個問題上仍是各有說辭,歸結為一點,還是文物保護觀念上的認識問題,我想修繕古建築的目的應該首先是通過保護使文物能夠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況,消除安全隱患。其次就是要醫治和減緩病害,抑制險情擴大的趨勢,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的歷史信息。
4.3.1柱子
柱子勘察。現在很普遍的現象就是扒柱門,檢查柱子是否糟朽,工程涉及范圍的柱子,凡有包砌,都要拆開檢查,這種比較盲目且常見的檢查方式,會使許多古建築中沒有問題柱子兩側的牆體也同樣被“開膛”,會給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在這方面,可否不要千篇一律,可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如采取鑽探等一些更科學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盡量減少因對古建築的修繕而給文物帶來的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對於糟朽程度進行科學的分析。現在古建築修繕方案中,慣用的一句通話就是“糟朽嚴重”,好一點的,描述一下糟朽高度和深度,未做勘查的則在說明中注明“待施工中進一步勘查後再定”,在實際修繕中這類方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給修繕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加強勘查工作十分必要。建設單位要為設計勘查創造必要的條件。鑒於一種病害在建築的不同部位,采取的保護措施也不盡相同,不同年代的構件,價值不同,采取的保護方法也會不同,需要仔細研究、具體分析。要查清糟朽原因、深度、高度和具體位置,同時要說明結構的安全狀況,以上這些最好不用形容詞,如嚴重、比較嚴重、十分危險等,要盡可能用數字量化。
維修木材的選用。這也是文物保護工程百年大計和質量好壞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當前,木材含水率普遍較高,如果使用這些含水率較高的構件,日後木材極易變形糟朽,從而給古建築埋下新的隱患。這個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順便想說一下,雖然修繕時木料含水率符合要求,但修復中由於施工和天氣的原因,還會出現二次含水率超標的問題,需要我們掌握合理的工期,不要只看木材表面干了就進行油飾封護,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恢復隔年開春油飾這種好的傳統,以確保古建築百年大計。
4.3.2地基基礎沉降問題
地基基礎沉降是目前古建築出現險情的重要方面,表現有牆體開裂、大木架走閃、局部柱頂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積水或地下工程等造成的。
修繕首先要查明確切病因,同時也要查明病害的出現時間,近期的發展趨勢。要從現象上注意去分析,修繕中發現不少裂縫是地震瞬間造成的,地震過後長期處於較穩定的狀態,這種情況從外觀看多集中在內側有柱的外側牆面上,裂縫上下縫寬度差距不大,除個別山區外,沉降不明顯,如僅此而已,這種情況應繼續觀察,不必大動,修補即可;由大木糟朽造成的下沉,輕者可以維持現狀繼續觀察,一般情況可適當卸載、支頂加固和墩接柱子等處理即可,對於比較嚴重的,可在論證的基礎上,采取更換等措施解決。
對於地基基礎的下沉,要認真分析原因,如果是早期就已形成的,現狀結構似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可以考慮現狀保護,定期觀察。但對於具有發展趨勢的問題,應針對起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據不同的情況可分別采取疏通排水,保證上下水、暖氣管道等不出現滲漏,對地基基礎進行打樁、錨桿等方法進行加固,防止險情進一步擴大,對於危及結構安全的,可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考慮落架,重新修復基礎,特殊情況也可適當考慮打樁,運用增加地梁等新技術,處理地基基礎。當然這些需要有勘察報告、計算等比較科學的數據分析的支持。總之,還是以最小干預為原則,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力爭把因加固對文物造成的損壞降低到最小。
綜上所述,要做好古建築的保護工作,做到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要有很強的文物保護意識,認真負責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才能使文物建築的保護措施更加合理、有效,這是我體會最深的一點。
4.3.3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威尼斯憲章》修復章第10條:當傳統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任何現代的結構和保護技術來加固文物建築。但這種技術應有充分的科學根據,並經實驗證明其有效。(采用陳志華翻譯本)《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第22條: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獨特的傳統工藝技術必須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證明是有效的,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才可以使用。對《威尼斯憲章》有所發展。保護工作的實踐說明這兩條規定是准確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木結構建築發展史的國家,對建築的建造、保養維護更新、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經驗和管理制度,成功地保證和延長了建築的使用價值,維持了建築應有的外貌和景觀的美學特征,而且成為一種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唯獨這些經驗的著眼點首先在於保障建築的使用,在於通過建築表現制度,一座不能再使用或者觀念失宜的建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這與當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目標存在巨大差異。而且對於石質文物風化、彩畫老化等問題,除了及時更新之外,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文物保護最多著眼的地方。

古建築是用多種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築材料營造的,各種材料在歲月中的退化過程和呈現的面貌有極大的差異,同類材料處於室內、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過程和壽命就不相同,而不同類別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環境下其保存狀況也極不同。因此只能針每一種材料或者作品,針對不同環境分類研究。

應該制定針對每一類保護對象的保護程序。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別保護對象的門類,研究提出現狀記錄標准。作為現狀記錄有一個總的要求,按照要求,把要調查記錄的對象用實測圖和照片完整地表現出來。然後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類病害進行分類,逐類設計圖示,標注在圖紙上。最終檔是圖文並茂的,有幾類病害、到什麼程度、占多大面積、一目了然。其次,根據勘察結果,進行病害機理研究。必要時進行取樣,分析其材料成分、病害物質成分及其侵入文物的狀況。再次,針對保護要求,試驗、篩選保護材料,制定保護實施工藝。最後,小范圍試驗,驗證試驗結果,完成保護方案。

從科學試驗到實施的過程要十分慎重前引《威尼斯憲章》和《准則》對現代科技的應用都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是進行此類工作的前提。在保護的項目中,我們堅持以下幾個原則:第一,所有的化學試劑都必須是經過長期試驗的,在別的地方或者其它項目中認定是無害、可逆而有效的。第二,化學試劑對文物的影響是有強度區別的,在試驗和篩選時必須首選強度低的,無效時再逐漸加大強度。化學試劑的濃度也要進行類似的控制。第三,應該預先確定保護的效果。試驗中做幾組不同干預程度的樣本,研究確定一組作為預期樣本,按照這個樣本實施保護。第四,必須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驗。第五,必須制訂方案的實施工藝要求,各工序的順序,化學試劑的濃度和次數,最佳實施條件等等,都要得到重視。
對古建築的安全防災設施進行研究:我們已經認識到,對古建築的環境進行監測和控制是古建築保護的一個根本條件,涉及到宏觀環境的改善。而對於故宮博物院這樣的開放單位,應該進行旅游承載量的研究。
還有古建築的安全防災設施,現在普遍解決了防雷問題。而火災的預防只能做到超早預報。近年北方也出現了白蟻問題。所有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4.3.4解決好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問題
通過現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古建築,利用現代科技解決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采用現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應該是我們領域的一種創新。
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方面有特殊優勢。由於對保護對象更准確地認知,采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技術措施更科學。如大木結構用材樹種的鑒定研究,為制定維修保護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尤其是當大木構件需要進行加固甚至需要更換的時候,一定要選取同樣的木材。如果大木構件需要保護甚至更換,就一定要選擇性質相近的木料,而不是片面追求力學性質最強的木材。以免發生改變文物原狀、改變結構受力平衡而發生文物損壞的事情。現代科技對古建築材料的認知,使我們可以提出按照古代質量標准,復制古建築材料的生產標。
現代科技手段雖然有上述優勢,但是卻不能代替傳統技術,甚至不應該設想去改造它,就是《准則》所說,它也是要保留的。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長,各有側重。要在中國傳統的古建築“維修”概念中,強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觀念。如何發掘、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遺產,使之成為文物保護的手段,老一輩文物保護工作者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實踐,作了一些理論總結。比如明清皇宮按時進行歲修保養,屋頂按季節除草清壟,及時清理雨水溝(淘溝),補抹灰皮等等,都是當時維護建築完好的技術,今天也同樣是保護文物建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預”的手段,因此被歸納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如果不分保護對象的保存情況,只用傳統的油漆彩畫技術、石質文物復制技術等去更新,就可能變為文物保護中的消極因素。同時,現代科技手段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應該及時掌握國際同行業的新動態,積極探索,豐富保護手段


第五章 結語


說到保護古建其實這是一個大家討論太多的問題了,為什麼重新拿出來討論?因為現在的古建保護工作依然是差強人意,很多情況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特別是地方古建的保護令人擔憂,承德避暑山莊的商業化太濃、圓明園要重建的傳言等等這些都是令人痛心的問題。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提供認同,增強自信,這就是古建築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沒有古建築,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本文通過對我國古建築的現狀及其我們實施保護工作中的不足,在經過推理演繹論證後,本文著重從實際的保護過程中尋找合理的保護方法及措施。文物古建築的保護修繕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充分依靠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專家,才能搞好文物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教育處《國際文化遺址管理參考資料》,1992
2.王玉偉《淺析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性》,2006
3.曹昌智《晉祠的歷史價值與文化特色》,2003.10
4.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佛羅倫薩憲章》,1981.5.21
5國際建築協會《雅典憲章》,1933.8
6.《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7.12.29
7.《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又稱《威尼斯憲章》),1964.5.31
8.《奈良原真性文件》,1994.11.6
9.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2009.1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