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三亞全力搶救崖州古城 回應保護不力質疑

三亞全力搶救崖州古城 回應保護不力質疑

日期:2016/12/14 10:02:18      編輯:古建築保護
  位於三亞市崖城鎮的崖州古城,是我國最南端的古城,“炎州此去更無城”這一詩句便描繪了此城獨特的地理位置。崖州古城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裡。1000多年來,一直是海南島南部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人文璀璨,那裡流傳著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和故事。

  但歲月無情,隨著時光流逝,一些文物古跡也在漸漸消失,除了自然原因,人為破壞也觸目驚心,譬如戰爭、拆遷等。雖說“破壞孕育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利於加快現代化城鎮建設進程,但是對於文物古跡來說,“破壞”便意味著失真甚至毀滅。

  崖州古城或許也無法逃脫漸逝的命運古城已幾乎湮沒在現代建築中,僅存的少許城牆、古民居也在風雨中飄搖,城已經不是那座城了。但令人欣喜的是,三亞市政府已經啟動崖州古城保護修繕工作,各項工作正在按規劃科學、嚴格地進行。

  古城前世城池堅固商賈雲集

  崖州古城,這座滄桑的瓊州邊城,經歷了多少前塵往事,留下了幾多文化積澱,讓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尋找那些零碎的記憶。

  記者查閱《崖州志》、《三亞市志》、《瓊州府志》等文獻資料,對崖州古城有了初步了解。崖州古城是海南島四大州城之一,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築土城,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池,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周長約1000米,高4米多。其後,歷代多次修建、改建、重建,使之成為海南島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一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最後一次重修,整座城池的建制基本定型。此時,城牆的周長達2270米,高約8米,城內的面積近13萬平方米。古城東、西、南門分別是陽春門、鎮海門、文明門,城外開護城河設吊橋,城牆增設御敵樓、谯樓、月城等。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1920年—1921年,崖縣先後拆除東、西城門,建築公路通進城裡。1928年,又拆毀北面一段城牆,修路往北坡田洋。解放後,古城城牆基礎還可循沿環視。文革期間,群眾挖城磚搞建設,大部分牆基遭到破壞,現古城僅剩南門文明門及西北小段城牆。

  南門是幾經劫難殘存的崖州古城牆真跡。1992年文化部門曾予以修繕。城門橫額上“文明門”石碑刻,字跡清晰如故,系道光二十一年遺留的真跡。修復後的南門上添建一座兩層亭式樓閣尊經閣,與城門渾然一體,使之更加雄偉壯觀。登上城門樓,可以將元王仕熙筆下的“崖州八景”(鳌山白雲、鯨海西風、邊域斜照、水南暮雨、稻垅眠鷗、竹籬啼鳥、南山秋蟾、牧原荒草)盡收眼底。

  據史料記載:歷代的文人墨客、賢能學者、達官顯貴的流配谪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到了明代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蘇杭”的盛況。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設有東關市、西關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飾店、書店等30多間。可以想象,昔日崖州古城商羅棋布、商賈雲集、滿街人流,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崖州古城除了城池,古城內外還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譬如盛德堂、少司徒牌坊、崖州學宮、迎旺塔、廣濟橋等,這些都與古城共生共存。崖城學宮(孔廟)距離崖州古城南門50米左右,是古崖州最高學府,也是我國最南端祭祀孔子的紀念性建築,其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留有重重一筆。據史書記載,崖城學宮創建於北宋慶歷年間,經十余次遷移、重修,迄今已有960多年的歷史。

  古城現狀歷經滄桑英雄遲暮

  近年來,來自北京的候鳥老人任大爺幾乎每年都會來三亞“貓冬”。在三亞除了逛公園,去一些旅游景點觀光,他每年都會去崖城走一趟,看看那裡的古民居,還有古城牆。“我到全國各地游玩,特別喜歡古建築。崖州古城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能給我心靈上的撫慰。但是已經3年了,我發現那裡的城牆還是老樣子,坍塌部分仍沒有修復,我有些納悶。”

  而像任大爺這樣乘興去崖城游覽,卻帶著幾分失望而歸的游客還有不少。

  近日,網友在網上貼出崖州古城牆施工的圖片,工地到處是散落的磚頭,2008年垮塌的一段城牆邊,雜草叢生。不少網友跟帖拍磚:“有些東西,擁有的時候不懂得去珍惜,一旦失去又覺得遺憾和可惜。有的地方不惜花重金,建設一些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崖州古城有現成的城牆、古民居,都不好好保護,慚愧啊。”“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三亞不僅需要高檔酒店、摩登大樓以及游艇等國際化元素,還需要有文化作為支撐,崖城文化底蘊深厚,值得保護和挖掘。”“文物保護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投入不一定馬上會有回報,政府領導要正確認識政績觀,不要急功近利。文物保護宜早不宜晚,一旦破壞嚴重,修復難度加大,同時,還會失真。”

  對於崖州古城牆的現狀,網友們既有意見,也有建言,體現出他們對崖州古城的真情關切。

  4月中下旬,海南日報記者多次到崖州古城,看到斷牆殘壁,不禁浮想聯翩,完整的城牆應該是如何模樣呢?城內城外的建築結構又是什麼樣子?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帶著一連串疑問,記者走訪了周邊村莊,采訪了一些年長者,傾聽他們以及他們長輩與城牆的故事。

  4月19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三亞崖州古城文明門城樓邊。城樓四周用鐵皮圍住,遠眺城樓矗立,略顯壯觀。記者從一道鐵門進入施工工地,工地有些冷清。“你找誰?這裡看守城樓的老大爺剛剛離開,他去村裡開會了。”城樓邊一住戶告訴記者。

  記者沿著城樓四周走了一圈,並順著樓梯登上文明門城樓。城樓基座牆壁呈赭紅色,城樓西北角部分城牆坍塌,磚泥裸露,有些地方已經雜草叢生。城樓樓梯上,殘磚斷瓦遍布,閣樓裡面空空如也,窗戶上布滿灰塵。站在城樓上,視野十分開闊,崖城鎮不少低矮瓦房盡收眼底。

  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崖州古城,已如一位遲暮的英雄風光不再。

  古城傷痛毀壞之後開始保護

  老陳家就住在城牆邊上,這裡地勢高,外加有幾棵大樹,即使外面烈日炎炎,在樹下總是涼風習習。老陳在樹下擺了一張桌子,幾條靠背椅子,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些老人來樹下納涼,老陳的妻子崔大媽還會給老人們泡茶,老人們也會帶來一些槟榔,大家一起吃,他們不僅聊當前幸福生活,還聊城牆的故事。

  “幾十年前的古城牆,城牆截面呈梯形,底座有8米左右,上面還有4到5米寬,我還爬到上面玩過。”今年82歲的崖城村村民黎春生說,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官兵還在城牆上與日軍激戰,日本侵略者不斷用炮轟,把城牆炸出多個缺口。

  村民們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是古城牆破壞最為嚴重的時候,周邊老百姓把城牆的磚拆下來建房子,至今崖城鎮還有少數民宅地基有古城青磚。青磚被拆除一空,還留下夯實的粘土,後來老百姓發現粘土燒磚質量很好,於是粘土也被村民運走殆盡。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又有人在城牆上蓋起了房子。

  “不過現在情況好多了。”黎春生說,這幾年,政府投入了一些資金,對古城道路進行了改造,古城牆周邊看起來不再那麼雜亂,他切實地感受到了古城及其周邊的變化。

  黎正明今年58歲,身材魁梧。他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你如果想要知道城牆的准確變遷歷史,去看《崖州志》就清楚了,或者找三亞文物保護部門。我見到的是殘破不堪的城牆,也講不出多少來。但是,我從祖輩那裡聽了很多關於城牆的故事。”

  他指著古城門後面不遠處的牌坊說,這個牌坊已經不是原來的牌坊了。記者看到,牌坊由麻石建造而成,上面寫著“少司徒”三個大字。

  “我小時候經常和一幫小伙伴爬上那兩根斜著的柱子,從上面滑下來,來來回回,每次都弄得滿頭大汗,有人還從上面摔下來過。所以,那兩根斜柱格外光亮。”黎正明說,牌坊建造得很結實,但在上世紀60年代末,這個牌坊被紅衛兵拆掉。現在的牌坊是後來才立的,模樣沒有變。“聽老人們講,崖州古城曾經是一座堅固的城池,城牆高高聳立,城內有衙門、廟宇、花園等,古城東、西、南、北都有城門出入,現在只有南門‘文明門’在幾經劫難後幸存。東門外曾是繁華商業街區,店鋪林立,那裡有茶館、打鐵鋪等各行各業,有布匹、紐扣等商品銷售。西門外有廣度寺和迎旺塔,另外就是廣袤的農田,崖城自古土地肥沃,農民就在那裡耕作。南門外不像現在這樣,以前是沒有房子的,視野很開闊。”

  文明門前這一區域在當地人的記憶裡,最初是一片窪地,一遇暴雨、洪水便被淹沒,直到有了大隆水庫,這裡才不再被淹,居民們也開始來此建房,使這裡成為人流密集、車水馬龍的鬧市區。只是,他們覺得“現代的建築與文明門古韻風格迥異,不太搭配”。

  古城雄風抗擊倭寇可歌可泣

  4月19日下午4點半,記者再次來到古城牆邊時,見到了看守古城牆的沈天麟老人。老人今年72歲,精神矍铄,曾是附近的東關村委會(現東關社區居委會)主任兼村黨支部書記。

  “今天上午,我去社區開會了,所以沒見到你。我已經退休多年了,崖城歷史文化名鎮管委會臨時請我管理一下城樓。”沈天麟說,他的主要職責是防止有人到城樓上搞破壞,有空也打掃一下衛生。

  不過,沈天麟還自己給自己“找”了份額外工作每當有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想多了解一些城牆的歷史,他總會耐心地給游客講解,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城牆的歷史告訴游客。

  “千百年來,崖州古城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沈天麟說,崖州古城雖然據海占山設防,但這些目的在於防范和鎮壓民眾暴亂的軍事設施,並不能遏制倭寇、海盜和土賊的騷擾和擄掠。

  “明代萬歷年間,倭寇進犯崖州,圍攻州城多日,情況十分危急。曾任浙江訓導的崖州學正羅士俊偕同文武官員,‘鼓勵民兵固守,倭圍城數日,知有備,引去,民賴以安。’羅士俊更是與兵民一道,日夜守城,倭寇多次攻城不下,最後終於在兵民的反擊下望風而逃。”

  “浙江海寧人邬若虛是萬歷年間的一位崖州知州,他上任伊始便遇上當地暴民猖獗攻城,於是率領兵民增高和加厚城牆,並且開挖護城河,同時加強防衛,連續50天‘裹甲不解’,賊寇無計可施,只好撤離。”

  類似這樣的故事,沈天麟還能講出很多。

  “城牆正在修繕中,沒有對外開放,但每年的冬春季都有不少北方來的候鳥老人到這裡游覽,有時還牢騷滿腹,我就耐心地給他們解釋。”在被問及古城保護事宜時,沈天麟說,“我告訴他們,有關部門正在准備修繕,馬上就要動工了。”

  馬任年在看管工地,他告訴記者,城牆邊的一些房子已拆遷完畢,修繕城牆的部分材料也運來了,修繕工作很快就會動工。

  古城新生邊城斜照即將重現

  據了解,崖城鎮2007年就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從國家到地方,都投入了不少資金,這些年來,相關部門在崖州古城保護方面到底做了些什麼?4月23日,記者到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了解情況。委員會顧問何擎國接受了記者采訪。

  針對一些游客、市民、網友認為崖州古城保護不力,2008年坍塌的城牆至今還沒有修好的質疑,何擎國作了以下解釋:崖城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後,經過有關專家1年多的調研、論證、修改、評審,2009年,《三亞崖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編制完成,海南省人民政府於2011年9月正式批准實施,三亞市政府先期投入400多萬元改造古城文明門前周邊的60棟不協調的現代建築,並啟動了崖城歷史文化名鎮古城保護修繕項目,對崖城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其中包括古城文化街區道路、古城南門前廣場道路保平村入口路等基礎設施改造,增加給排水、上線下地、人行道、路燈等項目。同時,還修繕了古城南門及城牆、水南盛德堂、梅山孫氏宗祠等。

  何擎國說,城牆上的尊經閣已經建好,城牆之所以還沒有修繕,主要原因是省文物保護部門沒有完全同意之前報上去的修繕方案,只同意了尊經閣部分,所以就先修尊經閣。省文物部門要求對城牆部分進行考古發掘,提供真實依據,僅文明門城牆就經過3次考古發掘,這花了1年半時間。考古發掘出大量與崖州古城相關的建築遺存,如瓦當、板瓦、鋪磚等,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如瓷碗、瓷罐、陶罐、銅錢等,共計200余件。考古發掘弄清了古城牆的走向、結構、保存狀況及其它相關情況,為城牆的修復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考古學依據,也為崖州古城修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城牆修復設計已獲得省文物部門的批准,設計單位也對設計圖紙重新做了調整,很快將修建起兩邊共140米的城牆,屆時老“崖州八景”之一的“邊城斜照”將重現世人眼前。

  “文物修繕工作是一件很費時間的事情,表面上看工地沒有人施工,實際上我們在做大量前期准備工作,急也急不來,只有按程序走。”何擎國認為,以前在文物修繕方面有些草率,如1993年對文明門古城牆修繕時,在沒有弄清楚城牆的歷史,就把剩下的土牆推平,然後用一些青磚、水泥建一堵城牆,這些符合文物修繕要求,但屬於“建設性破壞”。

  “古城遭到破壞,我們都很痛心。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子孫後代將很難看到崖城的古建築了。我們對崖城的337處古民居進行了調查摸底,拍照、測量,但還是阻擋不了部分古民居遭拆除的命運。”何擎國拿著一本厚厚的資料說,老百姓也願意把古民居作為文物保護下來,可是,隨著人口增加,他們沒地方住,有些房子已經成危房了,相關部門暫時還沒有出台相應的安置措施解決居住問題,百姓也很無奈。崖城本地古建築雖比不上陝西西安、河南洛陽的輝煌,但它有其獨特性,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中華文明的見證。

  從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來。單是副宰相以上的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韋執誼、韓瑗,宋朝的丁謂、趙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倬、趙謙等。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台風襲擊,所乘坐的帆船飄流到崖州寧遠河口,他在這裡幫助修建了大雲寺,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城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元朝的黃道婆,也曾在崖城的水南村居住了近40年之久。

  崖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項目的開工建設,將使這裡重現古城風貌,讓人更近地觸摸到它的古色、古韻、古味。

  “對崖州古城的修繕,我們將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本著實事求是、科學的態度,尊重歷史,根據國家《文物法》的要求,保持其原真性,采用傳統材料和傳統的工藝,盡可能地恢復古城風貌。”何擎國說,對於“修舊如故”,他有著自己的理解:古建築“修舊如故”,不是要呈現它如今人所見的滄桑破舊的老態,而應該是將它曾經最光彩照人時的面貌展現給世人,這才是歷史風貌的真正內涵。

  對於崖城歷史文化名鎮的價值,名鎮規劃編制單位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精妙地總結為:“瓊崖邊邑古風悠長,名仕貶谪天涯道遠,儒道佛學文化深厚,海上絲路商貿名港,熱帶田園山環水繞,棉紡故裡貢品豐饒,民族融合黎漢友好,紅色革命英雄輩出。”經過3年多的修繕,三亞市崖城歷史文化名鎮首批5個項目,即崖保道路改造工程一期、保平入口公路、騎樓街、盛德堂、城門前廣場的修繕工作已完成並通過驗收。改造工程二期預計投入1.5億元,其中今年計劃投資5000萬元用於“保平村沿河道路景觀和道路改造”、“保平村20處歷史建築修繕”、“臨高村15處騎樓改造修繕”、“迎旺塔、廣濟橋和何秉禮故居修繕”、“古城北樓後道路改造”6個項目的保護修繕。

  隨著保護修繕工作的推進,崖州古城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充滿期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