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中山古鎮秀色濃

中山古鎮秀色濃

日期:2016/12/14 10:09: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中山古鎮是重慶市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它坐落在雲貴高原末端,人稱江津的老山界。這個天賜的藍寶石鑲嵌在貴州、四川、重慶的交界處,風光秀麗,文化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人稱旅游金三角。《中山建制史》記載,原來的中山,本是一個地形名稱,就是現在的龍塘村、巖口村,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為是由原老場、龍洞場、馬桑垭3個場鎮合並而成,所以又稱三合場。

    中山鎮歷來是商貿繁榮的水陸碼頭,貴州、綦江、合江等地的產品物資大都集中於此交易。山貨靠水上外運,大米、食鹽及其他生活用品從水路運到該鎮後,再由馬幫運到合江、貴州等地進行交易。這裡至今尚存有鍋廠、铧廠、銀鋪、鐵匠鋪、織布機房、染房、剃頭鋪、繡花房等手工藝作坊和蜘蛛粑、煙薰豆腐、石板糍粑等傳統小吃以及老酒館、老茶館、老中藥鋪等老店堂。

    中山古鎮有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過年的時候,千米老街擺百家宴,數千人同吃團年飯,共祝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按當地風俗,擺宴前,古鎮老街要“祭天”和“拜菩薩”。“祭天”完畢,唢吶齊鳴,鑼鼓喧天。一隊紅衣綠褲的男女手持龍燈,從老街的一頭歡天喜地走來,身後還跟著全身金黃的舞獅隊———游街登場。現在,千米百家宴已經成為一個知名的旅游名牌,每到這個時候,都有慕名而來的千余游客及當地數百人家,把千米長的中山古鎮整條街堵得水洩不通。一盆盆飄香的魚肉,一碗碗甘甜的米酒齊齊端上桌來,古鎮上300余住戶將自家的團年飯擺上了老街。

    “千米百家宴”不僅有吃頭,還有看頭———頭頂上菜堪稱“民間一絕”:一張長200厘米、寬25厘米的木板,頂在上菜師傅的頭頂,木板上均勻擺放著8碗佳肴,不用手扶助,木板照樣保持平衡,師傅雙手再端上兩碗上菜,以示“十全十美”。

    中山古鎮是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古寨、古堡、古寺廟、古橋、古墩等古建築的集中地,以棗子坪莊園、龍塘莊園為代表的古莊園9處,以雙峰寺為代表的古寺廟10余處,以朝天嘴古寨、大巖山古寨為代表的古寨古堡3處。棗子坪莊園,始建於清朝末年,距老街850米,土木結構,配有花廳、天井、魚缸、花台、戲樓等。建築妙用花廳,將左右廂房內既相連又把整個莊園形成封閉的空間。花廳、窗稜全為深淺木質浮雕或镂空雕,圖案多具故事情節或古裝古戲。龍塘莊園,又名余家大院,距老街900米,建有的天井、魚缸、花園、青瓦白牆、柱礎撐弓、斗拱、頂梁全是雕花。前院排場雄偉壯觀,除碉樓被拆一個半外,其余保存極為完好。

    中山傳統民俗建築老街區,是中山歷史文化名鎮的重要代表作,當地人稱三合老街,又稱龍洞場。據江津市級文物保護點《清溪龍洞題名》可知,南宋趙構紹興帝時期,李元龍率眾游此地題名,即有龍洞場古街,距今已有850余年歷史。整街自南向北,沿筍溪河一條龍延伸,共分8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有鋪面453間,全長1586米,現保存完好的鋪面有307間,長1132米。整條老街以青石版鋪設的街面為軸,東西兩排而走,街面3~5米不等,建築物為穿逗式木結構或穿逗式和台梁式混合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建築群巧妙利用三合場依山傍水的地形,靈活而經濟地做成高低錯落的台狀地基,依靠合岸樹木樁采用吊角樓式建築,建築高度為1~3層,牆體用木樁、木板、竹夾,屋頂全用青瓦鋪蓋,整條老街有“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的特點,被來鎮考察的民居建築專家評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群。

    江津中山古鎮背山臨水,古建築靠水而建,由龍洞、中壩、高升橋3條小街連接而成。整座古鎮全系青色瓦片蓋頂,紅漆木板竹篾夾牆,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風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