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城市化進程中,古建築保護路在何方

城市化進程中,古建築保護路在何方

日期:2016/12/14 10:07:4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年久失修的佛堂田心培德堂

  近段時間,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維修性拆除”余聲未了,又出現蔣介石重慶行營被“保護性拆除”……一時間,如何保護文物和古建築成為社會公眾頗為關注的話題。

  在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義烏在保護古建築、古民居方面的現狀如何?在現實中遭遇了哪些難題?出路何在?這些話題,也成為市民的一個“關注點”——城市化進程中,古建築保護路在何方

  古建築的尴尬:年久失修,隱患叢生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600余處。但除了一些已經被劃進市級文物保護名單的祠堂、名人故居、古村落外,遺留在民間的各式稀散的古建築卻還面臨著被遺棄的尴尬處境。

  在蘇溪鎮蔣宅、上婁、同春、花廳一帶,散落著明清後期風格的各式古建築。記者了解到,由於近年不少農村都規劃實施舊村改造和空心村改造,加上有上百年歷史的民房都已鮮有人居住,因此散落在農村的古建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村中間的那一片老房子都還是有不少人居住的,現在除幾個老年人外就沒有什麼人住了,也沒有多少人會去關注老宅。”上婁村村民陳桂珍說,那群俗稱“新屋”的建築,年代久遠,房子的梁柱和木板雕花都相當精致。但由於屋主年紀偏大,缺少保護意識,房屋也沒能被劃進文物保護范圍,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修繕,甚至還發生過被盜雕花板的事情。

  “好像是2007年的時候,八裡前山自然村老屋發生了火災,老房子都被大火給燒掉了。”上婁村老支書蔣孝和說,由於老房子沒有人居住,很容易遭風雨電火損毀,也無人會去修繕。

  記者了解到,我市還有不少類似的農村古建築面臨年久失修、缺少關注的問題。在義西南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農村,這種情況更為普遍。由於目前還住在古宅中的農村居民,大多是低收入或因病致貧的農村弱勢群體,受經濟收入等因素的制約,他們只能居住在祖上留下來的古建築中。依照目前各種補助情況來看,也還不能激發這些居住戶對老宅的維修積極性。此外,由於這些住戶、業主的保護意識不強,使得老宅的消防安全隱患極大,不少古民居內隨意堆放柴草和垃圾,電線老化嚴重,使用明火無防范措施。這些都成了古建築保護的致命傷。

  舊村改造要與古建築保護相結合

  除了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等因素外,整體農房改造也是古村落、古建築面臨消亡的重要原因。

  有關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因城市化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不少村子面臨著全村被拆除的命運,農民住進了與現代城市高層住宅一樣的新民居,而祠堂、寺廟也被拆除,集中重建。這種舊村改造,將使除了受國家文物法保護的文物保護單位外所有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全部消失。

  在這一方面,義烏無疑也有令人痛心和遺憾的地方。據悉,去年我市共啟動新農村(社區)建設14個村,實施農房改造10870戶,竣工8895戶。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有195個村啟動舊村改造,其中104個村實施全拆全建。在改造和重建過程中,一些古村落傳統的建築風貌、淳樸的人文環境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隱藏的還未被列入文保單位的老宅不少已“壽終正寢”了。

  保護古建築,義烏一直在努力

  伴隨著義烏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近些年,我市每年均投入500萬元以上的專項經費,用於全市范圍內古建築的維修和保護,並及時下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對涉及文物保護用地、保護經費、產權置換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

  與此同時,我市文保和農辦等部門也一直在努力。在2004年的時候,就對舊村改造中可能遇到的老宅保護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使老宅與一般房屋拆遷區分對待,分別登記。農辦建設科鮑科長說,農房改造需要考慮當地的風俗人情,考慮當地的建築歷史和特色,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對具有文保價值的建築應保護、開發和利用。“2009年我市曾出台了《關於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將修復古祠堂、古民居列入專項補助項目,補助金額每村5萬元至10萬元不等。”鮑科長說。

  去年底,我市出爐了《義烏市紫線規劃》評審稿。城市紫線是指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優秀歷史建築等歷史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鮑科長說,劃定這些保護范圍,是避免在城鄉建設中受到破壞。這個“城市紫線”一旦劃定,拆除紫線內的建築物、挖掘開發利用紫線內的土地等建設活動,都需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任何人任何單位都不能隨意展開建設活動。

  實例

  佛堂“古民居苑”重拾古宅文化碎片

  佛堂“古民居苑”一角

  3月初,天氣依然有些寒冷,但佛堂“古民居苑”工地上卻熱火朝天。工人們干活嬉笑的聲音,木工敲打物件的聲音,參觀者對眼前景觀的評歎聲,回蕩在初春陰雨綿綿的上空。這是記者在由政府出地、民間出資開發的“古民居苑”一期工地上的所見所聞。

  “古民居苑”是佛堂古鎮開發過程中的一部分,共分兩期,第一期占地90畝,由35棟古民居組成。第二期預報名工作也已在今年元月期間完成。它的落成,將為定位為完整、立體、多彩的佛堂古鎮“清商埠圖”,添上一道鐘靈毓秀的筆墨。

  在工地邊上遠遠望去,工地建築已初具古代集鎮模樣。“目前還沒有連成片,各房子之間的泥路也還沒有改善,不過現在看起來已有個大概的樣子了。”在王宅古建築群修繕安置區工作的施先生說,去年開始,很多從江西等地買來的老房子已經搬遷到這裡重新修建,重建時把外面買來的老房子木板、樓層都搭進去。“每棟房子都有一個老板,他們對這些老房子很有興趣。”工地建築工人王先生說。

  “積極創造條件,搶救和保護新農村建設及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破壞和瀕臨毀滅的古建築,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異地遷建一批古建築,實行永久保護,以展示傳統建築魅力和風土人情,延續和弘揚民族文化。”“古民居苑”項目有關負責人稱,為推進“古民居苑”的開發和建設,佛堂鎮還專門推出了《義烏市佛堂古民居苑古建築遷建保護暫行辦法》。

  據了解,像佛堂“古民居苑”項目就是對修繕和重新安置的老房和古建築予以多元化運作,讓外遷居民和其他使用人,騰空古民居,實施修繕保護。搬遷、修復後的古民居,實施主體可以以自營、出租、轉讓等方式處置使用權和所有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