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長沙發現魏晉時期北城牆西漢時壕溝

長沙發現魏晉時期北城牆西漢時壕溝

日期:2016/12/14 12:18:50      編輯:古建築保護

殘存遺跡總長約為48.7米,寬約8.8米,其中東端6.5米長的部分保存較好,王志偉攝

制圖/王斌

    市青少年宮工地日前發現的古城牆究竟是什麼時期的?考古專家昨日給出了答案:這是魏晉時期的長沙城北城牆,南朝時期曾進行修補、包以青磚,並一直沿用至唐代初期。這也是長沙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包磚城牆。

    此外,古城牆北側還發現了開挖於西漢時期的壕溝。據悉,城牆和壕溝歷史上曾遭嚴重破壞,但其中保存較好的一段仍將在原址永久性保護,具體方案正在制定中,預計下月出台。

    不僅有古城牆,還有壕溝

    市青少年宮位於中山路與黃興北路交叉路口的東北角,屬於長沙市人民政府1999年公布的長沙古城文物埋藏區。

    據參與發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古城牆牆體為第四紀網紋紅土夯築而成,土質純淨緊密、夯層明顯。夯土牆體外側包有青磚。

    牆體斷斷續續,大致呈東西走向,殘存遺跡總長約48.7米,寬約8.8米。其中東端長約6.5米的部分保存較好,牆體夯土厚約1.51米,包磚有10層,高約64.7厘米。所用青磚規格較統一,長約41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

    考古人員還在距古城牆北側25米處發現一段壕溝,但因歷史上破壞嚴重,保存狀況較差。

    壕溝走向與城牆大體一致,殘存長度約為32.7米,口部寬約5米,底部寬約4.01米。根據包含物分析,壕溝的開挖年代應當為西漢時期,至魏晉時期仍在使用,並在南朝時期進行了拓展並繼續使用,直至唐代初期廢棄並填平。

    考古專家確認這段古城牆為魏晉時期的長沙城北城牆,而壕溝的性質則初步推測為長沙城的北護城河。

    被廢棄是因為長沙城向北拓展

    至於古城牆和壕溝為何在唐代初期被廢棄,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黃樸華結合長沙城的發展作出了解釋——長沙城在唐代中晚期時向北拓展到今湘春路一線,原來的北城牆和北護城河因此被廢棄。考古人員還發現大量宋代灰坑,證明在宋代曾進行過城市平整,殘留牆體被削平,成為生活聚居區。

    這也是古城牆和壕溝在歷史上破壞嚴重的重要原因。

    長沙此前已經發現了上起戰國,下至明清的多處城牆或護城河遺址,但唯獨缺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環。此次的考古發現填補了這一缺失。

    說到長沙古城牆,人們自然會想起天心閣那段蒼苔點青的古城牆,那是明清時長沙城的一部分。而長沙發現的最早古城牆遺跡,是在東牌樓附近發現的戰國至漢代時的城牆,它是當時長沙古城東南方界標。

    2012年在萬達、華遠建築工地發現的城牆,屬長沙晚唐、五代時期的古城牆。

    將原址保護,2017年對外開放

    由於考古發掘及方案修改影響工期,預計市青少年宮改擴建工程竣工時間將推遲至2017年上半年,屆時古城牆將同時對外開放。據悉,古城牆和壕溝將以露天加蓋玻璃罩的方式進行展示,市青少年宮相關建築將避開這一地塊。

    “這裡無疑將成為長沙又一處歷史文化景觀,由於這裡位於市青少年宮,更利於開展青少年傳統歷史文化教育。”市文物局局長曹凜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