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有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分別是尤溪的桂峰村、清流的賴坊村和泰寧的大源村。“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山村擁有金字招牌後,知名度大大提高,許多專家、游客慕名而來,寂靜的山村熱鬧起來了。然而,熱鬧過後,保護責任與資金、技術、人才匮乏的矛盾如何破解?山村未來的出路何在?最近,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大源村建於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的嚴氏宗祠
遺落深山的明珠
桂峰村有750多年歷史,村落建築風格獨特,依山就勢分布於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桂峰滿目皆古,如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最出色的是古建築,清代以前的古建築就有39座,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全國也不多見。由此,桂峰被譽為“遺落在山中的明珠”“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7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和桂峰一樣,賴坊村、大源村也地處偏遠、民風純樸,較完整地保存下成片文物古跡、歷史原貌和民俗文化。
形成於宋,繁榮於明清的賴坊,至今還擁有4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被稱為村落建築的活化石。2008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千年古村大源地處閩贛交界,保存著驿路關隘、古村街巷、橋梁亭閣、廟宇宗祠等,存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達2萬多平方米,還有大源傩舞和赤膊龍燈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三個村保存較好的原因相似,但特色各異。其中,桂峰的古建築最集中也保存較好,賴坊的古建築群規模最大,大源古建築較為分散但民俗文化傳承最好。”三明市文保辦主任余生富說,這些村都是閩西北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在承載歷史信息、傳承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欣喜背後的無奈
對當地來說,擁有歷史文化名村這一金字招牌,有欣喜、有憧憬。但現實中的無奈亦讓他們心憂。
“全面保護是首要任務,地方政府責無旁貸。”余生富說。三個村古建築最老的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年輕的也有100多歲。由於地處偏遠,暴雨、泥石流、蟲蛀等天災威脅甚大。村子逐漸空心化,也使古建築加速損壞,甚至面臨坍塌之危。全面保護刻不容緩,但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缺資金,是保護的最大難題。
以大源村為例。近幾年,當地政府年均投入180萬元保護維修古建築,但依然是杯水車薪。“對這些擁有大面積古建築的村落來說,投入幾十萬幾百萬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余生富說,有的單體建築就需投入數百萬元才能修繕好,整個村子要投入幾千萬元,別說是山區縣,就是市裡也難以負擔。
得另想辦法。篩選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築申報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就是一個途徑。
桂峰村的蔡龍豪舊居和賴坊村的馬氏宗祠是涉台文物,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這是三個村中僅有的兩個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去年,蔡龍豪舊居向省裡爭取了60萬元修繕資金;馬氏宗祠前年也爭取了30萬元。
一般的古建築只能靠當地政府和民間資金支持。但當地政府財力有限,民間資金無後續保障,連基本的防火、防盜等保護都難。
專業人才匮乏,也是一大難題。
“修舊如舊”是所有文物的修復原則,需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建築特色等,沒有專業知識絕對不行。
“三明全市文物系統專職從事文物保護的有60多人,但幾乎都是半路出家。”余生富說。況且,各縣文管辦都是虛設的,行政職能由當地博物館承擔,專職的博物館人員根本無法全身心投入文物保護業務研究,專業水平難以提升,只好依靠省裡的力量。這不是長久之道,因為省裡的專家分身乏術。
求索保護之道
不過,當地政府和村民並沒有因此止步。他們正在努力探索長久保護之道。
尤溪、清流和泰寧投入資金數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不等,在三個村設立專門保護機構,完成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維修部分亟須修繕的重要古建築。同時,環境整治、道路維修、新村建設、宣傳教育等配套工程都已展開。
長久保護之道,得有“源頭活水”。與旅游業相結合,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成為三個村不約而同的選擇。
桂峰村黨支部副書記蔡和書說,到去年底,各級政府已累計投入近千萬元,修繕了部分古建築,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尤溪縣組織鎮村制訂了旅游規劃,村裡成立旅游公司,招商引資,改善吃、住、行、游、購、娛等條件。尤溪縣旅游局副局長劉建光說,縣裡將強化營銷,提高桂峰古村旅游的知名度。今年初以來,桂峰已接待游客2.6萬人,旅游收入20多萬元。部分收入已反哺古建築保護。
在大源,除政府投資外,村民自發籌措上百萬元修復部分古建築,道路、環境等也有了很大改善。泰寧縣文廣局副局長王增華說,大源傩舞、赤膊龍燈等民俗文化表演是大源有別於其他歷史文化名村的優勢,大源村計劃爭取社會支持,投資100萬元建設集表演、培訓、展示為一體的傩文化展示中心,形成旅游品牌。
在賴坊,分管古民居工作的鄉人大主席團主席俞文斌說,縣裡已將賴坊納入縣旅游總體規劃,賴坊已成為一個魅力十足的旅游點。
“事實上,在資金缺乏的難題面前,以開發來帶動保護是個好路徑。開發將給當地村民帶來收入,村民主動參與保護的意識會因此增強,政府也更有動力加強保護工作。這是目前狀況下的最優選擇。”余生富說。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
2003年至2010年12月13日,我國已開展了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已達350個。促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已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2008年4月2日,國務院通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
保護的“重”與“要”
三明的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都地處偏僻,較為貧困。獲得殊榮,當地在恭領保護大任的同時,多少都寄望借此改變現狀。面對資金、技術、人才缺乏的難題,當地政府和民眾沒有消極等待,而是努力探索長久保護之道,熱情固然可嘉。
保護歷史文化名村,是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大局下的一大課題。然而,其背後所涉及的利益關系和對文物價值的認知,決定了這一課題的復雜性。
首先是保護之“重”。歷史文化名村殊榮的獲得,對於上到傳承延續歷史、下到民眾改變生活,都值得期待。各級政府、各方利益群體群策群力實現共贏,顯然是保護得以持續的動力。
但多方利益如何權衡,就涉及保護之“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第一,保護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文物價值的保護是所有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行為的意旨,是最高原則和最終指向。這需要主管部門引導好把住關。
第二,怎樣的保護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背後的要義是對文物價值核心的准確認知和科學把握。這需要專家獻計獻力。
第三,怎樣的保護才可持續?理想的圖景是,既能實現活態保護,讓歷史文化在民眾中傳承,又能實現保護的自我供血,還能讓各方利益群體保護熱情持之以恆,這需要具體職能部門在保護實踐的每一步牢牢把握。
如此,保護歷史文化名村才不會成為紙上美談,而真正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可資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