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遺址保存之好國內罕見
日期:2016/12/14 10:03:23   編輯:古建築保護近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8個都城、王城考古隊(站)專家會聚我市,就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話題進行座談。座談會中,各位專家分別結合各自考古方面的成就、各地大遺址保護及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進展進行了交流。對於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專家們表示,相對於國內的大遺址保護,揚州城遺址保存之好國內極其罕見,希望揚州在遺址發掘保護中,廣泛吸取各地的經驗教訓,將遺址本體保護與展示並重,將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好、建設好,再現中華文明史上的絢麗瑰寶。
大遺址概念有何內涵?
揚州城遺址歷代疊加且從未遷移
在大遺址保護中,各地都遇到一個問題,即民眾甚至政府部門對大遺址的概念及價值認知不夠,進而引發各類保護難題。
座談會上,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工作二隊隊長董新林首先對“大遺址”概念進行闡釋。
大遺址,是指由大型的古文化遺存及其相關環境組成的重要遺址,其涵蓋了反映中國古代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等特點,包括有代表性的大型聚落、城址、陵墓、手工業作坊址等遺址、遺址群及相關的文化景觀。
揚州城遺址位於揚州市境內,南距長江約14公裡,古運河從遺址的南部和東部經過。遺址的南部疊壓在今天的揚州城區下面,北部在城北蜀岡之上。
“揚州城遺址從建城以來,城址歷代疊加且從未遷移,具有極高的歷史、保護與研究價值。”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蘇揚州唐城考古隊隊長汪勃說。
考古重心為何是唐子城?
明晰沿承關系,揭示是否與隋大興、唐洛陽城同出一人設計之手
在國內考古界,隋唐時期揚州城國內“第三城”之譽得到專家的普遍認可。而部分專家認為,唐子城與隋大興(唐長安)城、唐洛陽城的設計均出自將作大匠宇文恺之手。
目前,社科院、省、市考古研究所專家均將唐子城作為揚州城遺址考古工作重點。對於這一決定,汪勃表示,揚州城遺址中相對年代較晚的五代、北宋和南宋時期的文化面貌已經逐步或正在得到解密,保存狀態不明的隋唐時期以及春秋戰國、兩漢、六朝時期的文化面貌有待通過發掘調查工作進一步明了。
由此可見,唐子城考古,將有助於明晰蜀岡上的城址沿承關系,甚至可探析隋代宮城規模乃至是否發現隋炀帝的活動痕跡。汪勃表示,對於子城的設計規劃是否出於宇文恺之手,不能憑借他與隋炀帝的關系、子城建築年代推斷,一切都需要證據。“當然,如果在以後的考古中發現城址的布局與上述兩城的共同之處,我們不妨再作進一步論證,以解開這一學術和研究課題。”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怎麼建?
考古是一切行動基礎,必須做到遺址本體保護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考古周期遠不是幾十年這麼簡單,達到百余年甚至數百年都有可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漢城考古隊隊長劉振東說,在國內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過程中有諸多經驗教訓,揚州有必要汲取經驗,避免再走彎路。
劉振東表示,無論是大遺址保護還是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否成功的決定條件只有一個——考古先行。
“沒有考古基礎,連地下有什麼遺跡都搞不清楚,就不知道保護什麼、怎麼保護,更談不上開發利用。”劉振東說,只有通過考古把遺址全貌弄清,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規劃、建設、保護方案,否則只能壞事,遺址變成遺憾。
董新林說,目前,各地大遺址保護中出現一個現象,即政府部門在保護與利用方面,明顯偏向後者。
“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當然要惠及民眾,但首先要搞清楚,這是考古遺址,不是景觀公園,只有把保護的范圍、意義認識到位,怎麼設計、展示目的才能跟上,因此,必須做到遺址本體保護。”董新林說,揚州之所以成為揚州,就是因為她的歷史底蘊深厚。揚州城遺址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她是除都城以外,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之一,也是地方城市保存的“孤本”,否則就和其他城市沒有區別。“在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一定要做到重要遺址、重點遺跡全面保護,才能真正實現建設初衷、體現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