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最美古村落”該留還是該拆?文物保護部門為何不發聲?

“最美古村落”該留還是該拆?文物保護部門為何不發聲?

日期:2016/12/14 10:02:18      編輯:古建築保護

被譽為“最美古村落”的江蘇省鎮江市丁崗鎮葛村最近面臨被拆除的危險,有人認為葛村的文物保護價值巨大,有人認為當地的發展更為重要——

拆除古村落就是數典忘祖

這裡有清水磚、空斗牆、黑色小瓦、杉木柳條格式樣門窗,有古宗祠、走馬樓、古更樓、四合院……這裡還有宋代怪獸井神石碑、新石器時期遺址癞鼋墩和文昌閣,有進士第、宰相家……就是這個被稱為“鎮江最美古村落”的葛村,在本月初,再次進駐該村的拆遷工作組讓這個千年古村的命運又一次命懸一線。

葛村是一座始建於南宋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江蘇為數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葛村目前尚存有62處以明清至民國時期為主的古建築。2011年,葛村拆遷由於媒體的關注報道只好作罷。時隔一年多,拆遷的消息再次傳來——62處古建,只保留4處,遷建5處。

時下,無厘頭拆遷風靡各地。是什麼逼迫地方政府產生非得拆遷古文物、古村落、古城堡的沖動?是商業利益,是GDP和官場的所謂政績,或許還有背後灰色乃至黑色的利益鏈條!先看看葛村。除了當地政府規劃的小集中區,周圍是物業用房、鄰裡中心、超市菜場和醫療衛生中心等新建配套用房,而最外圍的,則是18幢高層公寓,葛村是要被當地改造成為擁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古典家園”。在葛村,為了動員村民響應,“政府修橋鋪路拆舊房,百姓張燈結彩遷新居”的標語弄得十分扎眼。而葛村的百姓,卻都不領情。他們喜歡“麟麟送子”、“福祿壽三星”及“靈芝如意”的磚石雕刻,喜歡古井、老宅,喜歡這些古文物浸染的文化。他們奔走呼號,保護他們古老而文明的家園。當地政府為什麼不順民意,並且置江蘇省文物局的《關於請加強鎮江新區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函》於罔聞,自然是昭然若揭。再看看全國,一些暴力拆遷竟然出了人命,難道拆遷者不知道古文物、古村落、古城堡不該保護?難道他們無私無欲仍要漠視生命、觸碰法律的高壓線?

在全國230萬村莊中,保存較好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約5000個銳減至目前的兩三千個,現在幾乎每一個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著名學者馮骥才對此憂心忡忡:“現在中國的村落,除去西塘、甪直、南浔、周莊、同裡、烏鎮這“江南六鎮”保護得還比較好外,其余基本上正在消失。”

古村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它也是千姿萬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摧枯拉朽式的拆遷,無疑是在斬斷農村社會的文脈。丁崗鎮政府所謂的對葛村的“保護性拆遷”,破壞了古村的結構和肌理,都拆了搬了還叫什麼古村啊!葛村,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劃,未來的命運就是,即使有的文物保住了,古村落卻消亡了。現在,在很多地方,古村落保護與推土機在賽跑。相關部門應當頭斷喝:給葛村留下“根和魂” ,給全國的古村落留下“根和魂”!

不能讓古村落成為發展路上的“釘子”

圍繞葛村是拆還是留的爭論,我們看到了視點不同的各個方面,相繼表述出不同的利益訴求。其實,任何一種行為都會有利弊兩面,最後作出決斷要依據利大於弊的觀點。葛村是一個古村落,自然有它的存在價值和保留意義,但是這種存在價值和保留意義到底有多大,我們應該仔細權衡,不能一聽到是文化是傳統,就先聲奪人地齊喊保護。保護古村落是很重要,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很重要,葛村的文化價值到底大沒大到需要停止原先定下的發展計劃或者修正拆遷方案的地步,這是當前應該仔細考慮的。

已經注意到當地村民的訴求,他們說,“拆掉的東西,是永遠無法再建的,我們只想給子孫後代留一點祖宗的東西。” 這話籠統聽起來都很在理,很容易促使人作出留下葛村的決定。但是,拆除葛村不僅是新城區建設的一部分,還是未來幾條重要道路的必經之地,如果葛村的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並沒有那麼大,難道我們真的應該為保住一個古村落而犧牲未來的發展、讓古村落成為發展路上的一顆“釘子”?“我們只想給子孫後代留一點祖宗的東西”,這種想法是好的,但是說這話的人是否只是希望自己家族的宗祠作為老建築不被拆掉?當然自己家族的宗祠也是文化遺存,但如果這種文化遺存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有限,而我們只是為了自己家族的文化遺存而不惜放棄發展的快速路,是不是也是一種私心?

葛村很多被定為文物的東西其實都不是特別久遠的傳承遺存,文物的級別較低,當地政府已經決定把最有代表性的9處保留,但不保留整個古村落,其實這已經夠了。要整個保護古村落意義真的沒有那麼大。為了一顆價值不大的文化“釘子”而讓新城區留下豁口或者讓快速路拐彎,到底值不值?再說文物的保護也都是有級別的,各種級別文物保護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樣。當地政府也是仔細考量過才作出部分保留部分拆遷的決定,這些方案也必須提交上一級政府審定才能實施。葛村的文物價值真的有那麼大的話,各級政府也會充分考慮的,畢竟保護文化遺存也是當地政府的工作之一。所以,當發展的方案與各方面的利益有沖突時,也要避免一提到文物保護就必須放棄發展的教條思路。更要當心某些人為自己或者局部利益寧願當“釘子戶”的私心得逞。

作為古村落,葛村確實有它美麗的一面,但是由於古村落的民居建設布局比較零散,要在未來新建的新城區中完整保留葛村,反而會成為一種丑。葛村該拆還是該留的討論,有意義處就在於它讓我們在發展與保護的問題前可以從容地權衡利弊,不必劍拔弩張地以文化遺產保護的喧囂綁架發展的正常路徑。

發聲

異地拆建的仿古建築全是垃圾

葛村這樣的“最美古村落”應該完整保存,當地政府為了掩人耳目,拋出了一個保留加異地拆建的計劃,可謂是典型的不倫不類。在當地政府新公布的方案中,古村只留下1/6左右作為古建築集中保護區,其中解氏宗祠、解氏冊分支祠、更鼓樓和榜眼第等4處被保留;大宅門,解朝東故居,解氏樂分支祠,解氏禮分支祠、解開榜宅、解亦車宅4處將被異地“搬遷”,大帝廟也從村外遷到這裡,原本62處的古建築得以保留的僅剩下9處,而原汁原味保存的其實只有4處。倒出來的地方將建18棟高層公寓。悲乎哀哉!好端端一個“最美古村落”就這樣被改變成由真古建築、假古建築、現代商品房無序堆砌而成的磚瓦拼盤。

拆就拆吧,更讓人憤怒的是,還要異地拆建一部分古建築。古建築就是因為留存久遠而有價值,並不是因為它的外在樣子老舊而有價值。所謂異地拆建就是換個地方照原來的樣子再仿造一下,這樣仿造出來的“古建築”既沒有歲月沉澱,又沒有滄桑故事,連“根”都是拔起來又重栽的,你說它還有什麼價值。如果原建築是毀於遠古的戰火,或是不可抗的自然災難我們還好接受,可是因為要建設什麼新區,就把古建築異地拆建,即使我們這一代人臉皮特厚,能騙了別人還騙自己,可當未來人誠惶誠恐地在這裡尋找祖先的足跡,卻發現這些“古建築”是2013年在這裡異地重建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我們這一代人不是要被一代一代的後人唾罵嗎?

國家文物保護部門曾一再申明,不提倡用異地拆建的辦法來保護古建築,因為這不是保護,而是徹頭徹尾的毀棄。即使古建築已經非常破舊,但它還是真正的歷史留存,如果你把它拆了,它就徹底消失了,異地拆建的永遠不會是有價值的文物,只是自欺欺人的建築游戲。看看前幾年異地拆建的那些“古建築”吧,它們已經全部成了文化垃圾,這樣的建築游戲我們還要再玩下去嗎?

文物保護部門為何總不敢發聲

經濟越發展,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越凸顯,文物保護部門的發聲就越重要。然而,當下的現實是,我們的文物保護部門總是在該發聲時不敢發聲,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前幾天,廣州5座先秦古墓一夜間被毀,應該說損失巨大,然而公眾看到的是,廣東省文化廳於古墓被毀後才表態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文物安全。而如何追責,如何懲罰,公眾期待文物保護部門率先發聲,可是相關部門只是表態以後要怎樣重視保護文物,那麼先前呢?現在呢?5座先秦古墓毀了也就毀了嗎?無怪乎,坊間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最軟的法條,毀壞珍貴文物的最多也就是罰款50萬元。區區50萬元對於開發商和施工方來說沒有多大震懾力,所以,打著開發和發展的名義毀壞珍貴文物的事件屢屢發生。相對於罰款來說,文物保護部門的發聲其實更加重要,可以據此掀起輿論壓力和道德責罰。可如果文物保護部門在這樣的關口失聲,文物保護豈不是成了一紙空文?

葛村的去與留,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公眾期待文物保護部門發聲。為何原本為62處的文物在制定計劃前成了10處?是原先登記有誤,還是這些古建築現在真的被認定沒有保護價值?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江蘇省文物局專家汪永平教授先前曾帶領學生到葛村進行測繪,在他看來葛村有保護價值的文物遠不止62處,“62處是當地政府所做的統計,事實上,葛村古建築的數量要遠遠超過這些”。在葛村可能要消失的緊要關頭,他大聲疾呼:“我要公開測繪圖,讓專家和大眾看看,這些老宅是否應該被認定為文物,是否應該被拆除。”這個時候,如果文物保護部門敢於發聲,公眾對真相會有更清楚的認識,葛村的命運或許會被改變。可是,文物保護部門卻至今沒有發聲。

當然,文物保護部門也是政府管轄的一個部門,和管拆遷管規劃的部門一樣。但公眾要問,為什麼文物保護部門總是顯得這般羸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