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安徽太和現西漢官家造幣遺址

安徽太和現西漢官家造幣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3: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安徽分冊記載,1954年,考古人員在太和縣鮑樓村附近發現了爐渣、銅簇、銅牌、繩紋陶片、鹿角等物品,推測這裡應該是一處古遺址,而且與鑄造錢幣有關。

    從此,鮑樓村遺址進入考古人員的視線。村外高高的土堆,被考古界稱為鮑孤堆。一條名為“草河”的小河,從孤堆附近穿過。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鮑建鵬就出生在這裡。據介紹,當地村民建房挖地基時,經常會挖出一些秦磚漢瓦,帶有特殊的“芬芳”,一聞便知。

    去年底,太和縣對草河進行清淤疏浚。鮑建鵬開始留意工地上挖出的泥土,搜集、發掘文物標本。近日,他在工地上發現了許多帶有繩紋的磚瓦片,並在一個土堆中發現了兩塊奇怪的陶片。

    這兩塊陶片正面布滿半兩紋飾圓形方孔錢幣,背面遍布繩紋。經過分析,這應該是西漢早期用於鑄造錢幣的陶母范。

    所謂陶母范就是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具,一般稱錢模,初步判定太和縣郭廟鎮鮑樓村為西漢鑄幣工廠遺址。

    文物專家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統一了貨幣。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繼續采用秦制貨幣,只是“銅錢比秦朝小了一些,但更加規整”。鮑建鵬發現的錢范,鑄造的就是這種貨幣。

    秦末漢初,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經濟面臨崩潰,劉邦恩施天下,曾允許民間鑄造貨幣,發展地方經濟,因此坊間存在私制貨幣的作坊。

    那麼,太和縣鮑樓村是官方的造幣工廠,還是民間的小作坊呢?

    鮑建鵬回答,1954年考古隊在鮑樓村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爐渣、銅簇和爵等物品,說明這裡曾駐扎過軍隊,並配套有冶煉、錢窖等一系列機構,因此是一處官方鑄幣工廠。該鑄幣工廠的存在,可能是為了解決當地軍事、經濟方面的費用問題。

    村中的傳說似乎也在印證著文物專家的說法。據老輩人回憶,多年前,鮑孤堆旁有一片窪地,窪地中停放著一艘木制大船,村中很多人都曾在這艘大船上玩耍過。後來,隨著風雨侵蝕,船體逐漸腐朽,木板等被村民當做柴禾燒掉了。

    “這裡的地形也符合古代造幣廠的要求。”據鮑建鵬介紹,古代鑄造錢幣需要用水冷卻,所以錢幣鑄造廠需要建在河邊。同時,鑄造好的錢幣也需要船只運走。由此,也證明草河在西漢早期就已經出現,是一條古河道。

    太和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金亞東表示,陶制錢范是中國古代五大錢范之一,種種跡象表明,鮑樓村是西漢早期鑄幣工廠的遺址。但是,該工廠因何而興,因何而落,以及大小、建制等問題,因為遺址一直沒有進行發掘,目前尚不得而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