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河北尚義發現六道長城並行遺跡

河北尚義發現六道長城並行遺跡

日期:2016/12/14 12:17: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站在山上,尚義縣六道長城的遺跡盡在眼底。石尚德 攝

六道長城中的明長城。石尚德 攝

道長城中的明長城。石尚德 攝

多道壕溝痕跡可以清晰看到。石尚德 攝

雖然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但明長城留存在大山中。石尚德 攝

六道長城中的明長城遺跡。石尚德 攝

    近日,河北省尚義縣地方志工作者為了編纂《尚義縣長城志》進行了多次野外長城遺址考察活動,考察中發現了一段六道長城並行的遺跡,初步鑒定分別為趙北長城、秦長城、西漢長城、北魏長城、北齊長城和明長城。

    這處遺跡位於尚義縣甲石河鄉花崖山和魚兒山之間的山谷地帶。在不足兩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密集分布著六道長城遺跡,呈南北方向延伸。其中向北延伸的六道,有五道相交於花崖山山腰,最靠西的一道一直延伸於花崖山山巅;向南延伸的六道長城遺跡,則相交於魚兒山頂峰。

    現場可以看到:各段長城,相距約三至五米之間,呈平行狀態,期間清晰可見多道壕溝痕跡。該遺跡最高約一米,最低約尺許,而在兩側山峰上存留的長城,高度均在三到四米之間,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六道長城並存在國內較為少見,之前曾在相鄰的張北縣境內發現

    六道長城並存的情況很是罕見,而六道長城同時在一個縣范圍內存在更是少見。

    長城研究專家石尚德已對長城研究超過二十年,他告訴記者:國內也有多代長城並行現象,但多為兩代或三代並存,在西段河西走廊並行的有秦漢長城和明長城;而在萬裡長城東段的東北地區只有燕長城和明長城,像尚義縣發現的六道長城並存很是少見。

    此前,與尚義縣相鄰且都屬於壩上地區的張北縣發現了六代長城,經實地考查,在黃花坪至鎮邊台十五公裡沿壩頭一線,有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甚至六道長城並行奇觀。有夯土長城、土石混雜長城、毛石干插長城各種建築形制。

    張北六代長城被國內長城學界公認的有五代長城,即:趙、秦、漢、北魏、明五代長城,另外一道長城具體年代尚不明。

    張北六代長城同尚義所發現的六道不同朝代的長城之間的關系尚待進一步考證。



    尚義六道長城分屬六個不同朝代

    經過尋覓《二十四史》中有關長城記述,結合有關長城研究成果,綜合實地考察情況,尚義縣地方志工作者初步將這六道長城,按從東到西順序依次鑒定為趙北長城、秦長城、西漢長城、北魏長城、北齊長城和明長城。

    石尚德向記者介紹了趙北長城、秦長城、西漢長城、北魏長城、北齊長城和明長城的相關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修建了兩道長城,一道是趙南長城,位於邯鄲的漳河一帶;一道是趙北長城,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後,趙國疆域向北擴展,直到壩上地區,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修築了趙北長城,大體從今天的宣化沿著陰山余脈向西修築,一直穿過今天的尚義地區,呈東西走向。

    秦朝統一六國後,將北部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主要是秦長城、趙長城和燕長城,其中一段位於今天的尚義縣境內。尚義縣境內的秦長城在趙長城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

    西漢時期,為了抵御匈奴人的入侵,沿著秦長城的走向,在一些地段進行了重修重建。

    北魏長城發端於今赤城縣和沽源縣交界地段,沿著陰山,經過尚義縣,一直向西。

    北齊長城基本也沿用北魏的長城走向,對其中毀壞的一些地段進行了重修重建。

    明朝時期,瓦剌、鞑靼入侵,在張家口附近沿著趙長城的走向進行重修重建。如今尚義縣境內的六道長城保存最好的是明長城。

    為何每兩道長城之間相隔僅三五米

    據介紹,各段長城相距約三至五米之間,呈平行狀態。為什麼各個朝代的長城不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或者為什麼不換到別的地方重建?

    據尚義縣地方志工作者分析,發現的六道長城位於河谷地段,一旦發生洪水,長城很容易被沖毀。被沖毀的長城原址上不適宜重修,另擇地方修建會使長城更加牢固。

    分析稱:離開原來的地方進行重建需要石頭等材料,為了減輕人們從遠方運輸石料造成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多會采用舊長城的石頭等材料。而且,重建和重修長城都需要計算工程量,考慮如何操作效率會更高,所以每次重建都不會偏離被沖毀長城的地方太遠。明長城是最後修建的,位於這六段長城最西的位置。

    附近發現修築長城時的陶片和磚

    石尚德介紹,在六道長城附近發現了一些不同朝代的陶片,應該是當年修築長城的人們留下的;另外,還找到用於修建烽火台的磚,它們的顏色也不相同,這說明不同年代修築長城邊牆的烽火台,所使用的磚也不盡相同,這可以提供研究六道長城歷史的一些線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