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絲綢之路上,說起聞遐迩的武山水簾洞風景區似乎知名度頗高。然而,作為水簾洞石窟主體歷史文化中心的拉梢寺卻深藏閨中人未知。武山水簾洞石窟群位於天水地區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裡處的魯班峽,是絲路古道上的藝術瑰寶。水簾洞石窟群是把浮雕、窟龛、懸塑、壁畫相結合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國僅有此例。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浮雕,創建於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後,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又稱大佛崖。大佛浮雕面積約1000平方米,高40余米,造型古樸莊嚴,氣勢雄偉壯觀。
砍盡南山柴修起拉梢寺
經武山洛門鎮往東沿魯班峽迤逦而行,公路兩旁山勢陡峭挺拔,怪石嶙峋。驅車前去,遠遠的一面壁立千仞的翠巖迎面而來。其上色彩斑斓,一座大佛坐落正中,兩邊各一協侍菩薩清晰可見。
拉梢寺位於甘肅武山縣城東北25公裡處的榆盤鄉鐘樓灣村魯班峽的崇山竣嶺之中,與縣域境內的木梯寺石窟群和甘谷大象山石窟群、天水麥積山石窟群遙相呼應。這裡奇峰突兀,疊巒蒼翠,風景迷人,是渭河流域一塊神奇靈秀的文化旅游聖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佛教石窟群中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拉梢寺始建於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後,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系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與比丘某某合建。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各時期佛教藝術作品,現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陰刻楷書題記一通為證。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不斷更迭的年代。在“欲登太行雪暗天,欲渡黃河冰塞川”的狀況下,有家難投,有國難奔之際,僧侶藝術家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拉梢寺大佛崖下“砍盡南山柴,修起拉梢寺”。
陪同記者探訪的武山縣志辦主任包永莊先生說:當年修建者把武山洛門鎮北山周圍樹木都砍下來,堆積得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樣高當做腳手架,然後他們自上而下,用鑿刀、色彩、泥巴在陡峭的懸崖絕壁上開始了這一浩大工程。其修建過程和麥積山石窟相當類似,始建時,開鑿、塑作、施工,先從地面積木至崖頂,工畢,漸次拆除而下,由此而得名:“拉梢寺”。
摩崖浮雕氣勢宏大
根據拉梢寺大佛像題銘和幾處懸塑、浮雕、壁畫的風格推知,水簾洞石窟群始建於十六國後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重修,現存有佛像90余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浮雕和半圓雕佛塔8座。它是把浮雕、窟龛、懸塑、壁畫相結合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國僅有此例。據《武山縣志》載,後秦僧人、譯經家鸠摩羅什從龜茲到姑臧(今武威),又途經武山縣地區,後到達長安。在水簾洞建過梵宮僧捨,使拉梢寺聲名遠揚。
拉梢寺大佛崖上有摩崖造像、壁畫、浮雕。我們可以想象,西來的僧侶藝術家在穿越了蒼涼空曠的河西走廊後,一路行色匆匆,經過樹木茂密的西北高原,終於在這處神秘的峽谷地帶,看到紅色巖石……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雕鑿於面積3600平方米左右的天然崖面上,崖面高低起伏,鑿塑了石胎泥塑彩繪的一佛二菩薩像,兼繪有壁畫和高塑小佛像,坐西面東。大佛浮雕面積約1000平方米,佛像通高42.3米(含佛座),結跏趺坐於方形蓮花座上。雙手掌心向上,神情含蓄自然,衣帶飄飄欲動。一足外露,足正中有一佛冠的線雕,坐勢顯得十分柔順隨意,袈裟通體施紅色,上彩繪石綠色方格紋。
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協侍菩薩。協侍菩薩身高50余米,頭部略低於佛頭,身肢貫通於上下兩部,手持蓮花,纓絡垂珠,赤腳站立,滿面笑容,仿佛在為遠道而來的香客祈禱,祝福他們在西行的路上平安吉祥。二菩薩中,北側者保存較好。在蓮座上部的正中間,有一淺龛,內塑一立佛和二協侍菩薩,塑像豐滿圓潤,神態安詳。造像剛健淳厚,和炳靈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風格略同,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的重要資料。
浮雕景觀層次分明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主像南側有上下兩層塑像,上層為5立佛,下層為10立佛,因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部殘破。整個崖面上除造像、小龛和佛塔外,還有大面積的壁畫填充空間。在三身大像的上方,繪有成排的坐佛、侍立的弟子、菩薩等,下方還有一些法物寶器、供養菩薩和善男信女。崖面上部向前突出部分是大佛上面修建的長31米,寬約3米的木結構遮檐。檐下有高大斗拱,遮檐望板呈方格藻井。檐端雕刻飛雲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丁當作響。佛坐蓮台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龛伫立著宋代小佛像。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蓮座下的仰俯蓮座用大蓮瓣相隔,其對稱排列有獅、鹿、象三種動物,或立或臥,各排用蓮邊相隔,層次分明,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平很高,是亞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造像。仔細觀賞其神韻,形態各異,引人入勝,給人以美感。三排浮雕既有細節的交待,又保持了總體的統一和諧,塑造手法純熟,線條疏密有致,吸收了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對稱美的裝飾風格。采用了各種動物、花木圖案,用借代的手法暗示某些宗教寓意,形象地刻畫出了健陀羅藝術造型拙樸的情趣。整體浮雕、線雕等手法自由、凝練,既發揮了雕刻的藝術美,又保持了巖石的自然美。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其他石窟所罕見。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漆子揚先生說:拉梢寺保存的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宇文毓陰刻楷書題記毋庸置疑地告訴世人大佛崖的創建年代,那麼這三排優美的浮雕就可以證明:北周(公元557-581)這個歷史較短的王朝,開啟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藝術完美結合的先河。
“東方維納斯”飄逸秀美
在拉梢寺眾多的摩崖造像中,最具神韻的是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北宋時期的菩薩頭像。她頭飾簡樸精美的植物紋花束,緊貼額心部有一突起尖瓣,極富生機。圍繞垂肩的兩耳,幾乎分辨不出是頭發還是花束,渾然一體地把面部襯托得那樣自然、和諧。她活潑而生動,秀美而不媚俗。既有人的體征,又非具像的人。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拉梢寺“東方維納斯”懸塑繪色次第脫落,但面部依然給人以鮮嫩溫潤之感。清秀的臉龐上一雙動人的眼睛配以細柳式的眉型,呈現出神含於內,光不浮流,凝視遠方的神態,將給世人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東方維納斯”以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姗姗來到人間。飄逸秀美的風姿與純淨脫俗的靈魂體現出外形與內心的真和美的統一,其溫婉神秘的微笑仿佛在表達生命本身的意蘊。遺憾的是“東方維納斯”這件彌足珍貴的藝術品只剩下頭部,似乎隨時都有從摩崖脫落的危險。
拉梢寺正對面的山上有藏經洞一處,孤峰兀立。藏經洞建在山的三分之二處。後人在山下雕鑿了台階,棧道僅僅到半山之處。水簾洞文物管理所負責人說,在這麼光滑突兀的石山上如何鑿洞,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倒是民間有一神奇的傳說但不足為信。話說拉梢寺建成以後一度香火鼎盛,寺裡積聚的財富甚多。地處絲綢之路的腹地,也就保留了珍貴的經書、法器等物。隋唐以後,隨著政權更疊的演變,武山洛門一帶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為防戰亂,其寺中一和尚用一條巨長的繩索,挽結套在山頂,垂直而下鑿洞藏經,後來和尚也圓寂於洞中。盡管傳說荒誕離奇,但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對武山的熱愛。隨著地方文獻的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實證,相信這一千古奇謎將揭開神秘的面紗。
修復完成沖刺世界遺產
2012年8月30日,記者從天水武山水簾洞石窟保護研究所獲悉,經過3年時間的艱苦修復和升級相關保護措施,天水市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裡的世界最大摩崖浮雕造像——拉梢寺壁畫彩塑浮雕完成了全部修復和升級保護工作,拉梢寺壁畫彩塑浮雕目前正在全力沖刺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據悉,由於年代久遠,精美絕倫的拉梢寺壁畫彩塑浮雕不斷受到外力侵蝕,塑像大部分殘損斷裂,出現了顏料層起甲、地仗空鼓、酥鹼、脫落以及鳥、鼠、蟲類侵害等多種病害。為此,2009年國家文物局聯合敦煌研究院撥付專項經費開展了為期3年的修復保護和安防升級工作。
拉梢寺大佛是典型的斷代標准石窟寺,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摩崖浮雕。自2006年中國聯合中亞五國啟動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項目以來,拉梢寺大佛被確定為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段申遺點。目前,拉梢寺大佛正在積極進行各項申遺准備。
據了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積極推動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聯合開展的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2011年底,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簽署了《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備忘錄》,商議將於2013年2月1日前聯合提交絲綢之路申遺文本,力爭作為絲綢之路跨國首批申報項目,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絲綢之路中國段入圍申遺預備名單的遺產共有24處,分布在陝西、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五省區,涉及考古遺址、古建築、古塔、墓葬等多種文物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