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江北水鄉——運河古鎮

江北水鄉——運河古鎮

日期:2016/12/14 10:04:2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南陽古鎮——江北獨特水鄉,運河四名鎮之一,位於微山湖北端的南陽湖中,地處昭陽、獨山和南陽三湖的交匯處,東、北與兩城鄉、魯橋鎮在水中分界,西與魚台縣的武台、谷亭、老寨三鎮接壤,南與張樓鄉、留莊鎮水面相連,東西狹長70余華裡,轄湖面15萬余畝,擁有耕地7200畝。南陽鎮古時依運河修建,叫段家行,元朝時建起南陽閘,便以閘名為鎮名。明代漕運新渠竣工,南陽成了碼頭,南北商船都在這裡停留,繁盛一時,如今因為建閘提高了水位,南陽完全變成了水上城鎮。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石拱橋橫臥在古運河上,連接著兩岸的人家,居民15000余人,面積4.5平方公裡。南陽鎮所轄的80多個村莊星羅散布在15萬畝湖面上,或以蓮荷相接、或以葦田相連、或以明水相通。運河穿鎮、河湖串聯、水路交錯,這種“島在水中、河在島上、鎮在湖內”的特殊景觀從南到北在整個運河文化中獨樹一幟。

南陽古鎮北依濟寧城區,南靠江蘇豐沛,東鄰孔孟聖地曲阜、鄒城,西通牡丹之鄉菏澤。除南陽島外,在空曠遼闊的南陽湖裡,還零星散落著80多個小島嶼,與南陽島共同構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鄉景觀。“千頃碧波蕩漾,百裡蘆蕩吐綠,萬畝紅荷飄香”,這裡擁有煙波浩淼的南陽湖、悠遠清澈的古運河、純樸的民風民俗、沿運河而錯落有致的民居和以船代步的葉葉小舟。千傾荷花與藍天、碧水、野鴨、葦草,形成了天然的水上樂園,也自然的成為了人們休閒度假的絕妙去處------

南陽古鎮,戰國時期齊國地圖標繪;兖州至湖陵沛北之泗水流域有南陽。可見在戰國時期,今之南陽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楚、魯兩國均想爭之。據此推算,南陽的歷史至少有2200多年。從秦漢兩晉,迄於隋唐由於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窪,自古有沛澤之稱。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是在清初。明清時期,在這個湖中的小小陸地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漏水”的說法,曾經吸引、雲集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商賈、名門,造就他的空前繁榮,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從這裡經過南下並留有很多歷史遺跡。現在,這裡依然保持著水鄉特有的歷史、自然風貌;小鎮四面環水,小橋跨過運河,出門就可看見湖水,人們以船代步、為家;青青的石板路、長長的門板房、幽深的街巷-----他們依然保持著那份古樸。

南陽鎮上曾有皇官所、皇糧殿、關帝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不沾地旗桿等30多處名勝古跡。因南陽鎮所處的南陽湖為京航運河的中部,又因南陽鎮北去濟寧南去夏鎮均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運新渠”開通後,南陽鎮便成了水上運輸和商品交易的交匯點和重要的商埠碼頭。來自南方滿載絲竹白米的漁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來相接,樯桅林立,蓬帆遮日。得水運之便,南陽鎮也飛速繁榮。熙來攘去的人群中,響著軟軟的吳語、硬硬的山東話、道白韻味的京腔,南陽豐富的水產品也隨之運往全國各地,附近物資也在此匯集中轉,時有“小濟寧”之稱。民國時期,整個鎮容仍保留著清代的模樣,鎮內東西、南北兩條大街,還有牌坊、井子、西魚市等小街和東西南北四處商埠碼頭。鎮上房屋多系青石磚瓦和木質結構的古式建築,有酒樓、茶莊、糧行、客棧、鹽店,還有綢布店、當鋪,商店林立、字號顯赫。

南陽街上店鋪林立,以寬闊的運河河道為“街面”,船上岸上,成為一體。鎮上人家瀕河而居,依運河而建的房捨、狹窄的街巷,如長長的扁擔挑著整個市鎮的繁榮與昌盛,夜市則更加充滿了濃郁的江北水鄉氣息。京杭運河的拓寬通航、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運河申遺為南陽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旅游開發、水產品加工、港口建設成為眾多商家投資興業的熱點。這裡春天的太陽不似夏日那麼熱辣,湖面開闊,水道錯綜,清風迎面涼爽透徹。水道兩側除大片植被林和養殖場外,水面下浮動著片片水草,遠處蘆葦叢生,水鳥疾飛,享受著人間不曾有的自由。舊時湖上的漁民祖祖輩輩以船為家。“一條小船扁擔長,祖祖輩輩住一艙”,就是貧困漁民居住情況的真實寫照。富裕者除有居住船外,另有生產船。湖上魚船,大者二丈有余,小者不足七尺。船分前艙、中艙和後艙,多數為兩頭尖式。一條船居住一戶人家,前艙儲糧,後艙做飯,中艙住人。孩子長大結婚,富裕的便造條新船分居,新船須綁在自家老船的旁邊,如同配船。建國後,漁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都吃上了細糧。除了主食外還把營養價值較高的湖區特產菱米、雞頭米等磨成面作主食。早晚一般用鮮魚煮魚糊粥,再撥些“面魚”加些佐料其味鮮美。中午便做些菜肴,炖鍋鮮魚,並用臼面做成甲魚式的餅子貼在鍋沿上,漁民們戲稱為吃“老蹩靠河沿”。行船湖中,時有大小船只交錯往來,大至十數船首尾相連的船隊,小至老夫妻慢搖的小舢板,很是一番安居樂業的景象。

漫步小鎮,鎮裡的主要街道叫做書院街,沿途有據稱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的乾隆御膳處、下榻處,但僅從現狀已無法看到相關痕跡,房屋相當破敗。傳說中的狀元巷名稱尚在,已絕無當年狀元遺跡。河神廟僅剩幾塊殘碑斷石,存放於一學校內,但碑體和馱碑龜尺度巨大,碑文模糊殘斷,一時無法探究當年緣故。書院街另一端有清真寺,中式建築,若無門樓匾額上兩行伊斯蘭文,斷難知曉是侍奉真主之地。街道兩旁多為一層民居,偶有兩層;房屋簡陋,夾雜破敗大宅,居民很友善,但不喜歡被拍照。一裹腳老太太坐在凳子上,媳婦在幫她清理吹入眼中的沙子。偶爾駐足與街邊老人閒聊幾句,要麼是從前大宅子裡祖上是何等大官,要麼是稱其年少時參加八路,解放後如何如何。老人畢竟是老人,幾乎完全生活在過去的時代裡,眼前一切對他們或許如夢如幻,或者根本就漠不關心,更遑論外面的大千世界。

這裡沒有喧鬧的燈紅酒綠,卻有質樸漁村的民俗民風。在微山湖民俗博物館裡,涉及漁湖民傳統生產的漁網具、生活用具、服飾、手工藝品、水生動植物標本、運河風俗等,大至漁船網箔,小至一鉤一卡,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走進微山湖民俗博物館,徜徉在漁家文化、運河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微山湖民風民俗、運河風情可盡收眼底。她的樸實無華而又富有文化底蘊的古鎮風情;她的碧水環抱、四時如畫的魅力,已引起了更多人的青睐,成為運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南陽鎮大湖資源豐富,水運交通發達,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美稱,氣候怡人。這裡遠離繁華都市的宣洩與噪音,藍天、碧水、荷花、水鳥、野鴨是極佳的境界。每當清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金黃,泊住的小船、棲息的野鴨、搖曳的蘆葦,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風景畫。南陽古鎮是一方淨土,是撫慰心靈的港灣,到了南陽古鎮,呼吸著這裡特有的漁鄉湖水氣息,您就能把心放平、放靜,尤其是能夠放松。

踏上南陽青青的石板路,就象走進了悠遠的歷史隧道;看看南陽的自然風光,遙想古人遺跡,讓人仿佛可以觸摸到古鎮昔時的輝煌、逝去的留連,富有詩情畫意。對照今日之景觀,追尋歷史古跡,倒是別有一番情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