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絲路第一橋”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日期:2016/12/15 8:17:2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新華網西安1月19日電(記者馮國)經三年來的持續考古工作,地處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北側跨越渭河的“絲路第一橋”——渭橋遺址,取得了巨橋北端構件、古船、佛像、錢幣和漢代石刻等新發現,為展現古橋雄姿、復原古都長安交通路網結構、恢復古代橋藝文化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渭橋遺址自2012年4月發現以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組成的渭橋考古隊先後對漢長安城的廚城門橋群、洛城門橋等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相關發現入選“2013年度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廚城門一號橋更因巨大無朋獲得“絲路第一橋”的贊譽,在海內外社會和學術界引起了持續關注。
主持2014年度考古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劉瑞說,對渭橋遺址進行持續性考古工作,計劃通過考古勘探、發掘、調查,了解古都鹹陽至西安地區不同時期渭橋的分布,研究不同時期長安城周邊的交通路網,恢復秦漢以來這一區域渭河的走向,通過對西安地區渭河變遷史研究,對關中環境變遷的研究提供資料。
由於西安高鐵動車運用所基建工地恰好處於“絲路第一橋”——廚城門一號橋北端,考古隊在施工單位意外發現古橋遺存後,遂即展開搶救性發掘。結果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發掘面積內,初步清理出橋樁9排97根,單根木柱直徑有0.12-0.48米。由此,已基本確定廚城門一號橋的北端所在。
劉瑞說,在古橋北端的東南邊緣還發現一條用竹片編織且內填瓦、石、沙等組成的水工設施“埽”,藉此確定當時渭河北岸應當就是“埽”的位置。同時,在橋的東部卵石堆積中,還暴露出古船的局部構件,如能完整發掘出來,無疑將填補長安城段渭河考古發掘的空白。
在搶救性發掘之余,考古人員重點對2012-2013年度廚城門一號橋發掘區南部的局部進行解剖清理,在一號橋廢棄後的第七、八層沙層中,出土有銅、陶、鐵、銀、瓷各種質地的器物。其中以銅錢為主,約900多枚,以“半兩”、“五铢”、“開元通寶”、“貨泉”、“大泉五十”居多,另有宋、明、淸不同時期錢幣。
專家認為,其中多枚“乾隆通寶”及1枚“景興通寶”銅錢的出土,再次確定該層的時代上限不超過清代。讓人興奮的是,解剖處2塊大型長方形的漢代石刻上,分別發現朱雀與青龍、朱雀與白虎的淺浮雕紋飾,雖歷經流水沖刷仍較明顯,該類圖案應當是古長安地區漢代石刻上的首次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說,考古人員在2014年度還對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對重點地方進行了考古調查,進一步確認了漢長安城遺址北側渭河之上,以廚城門一號橋為中心,在東西400米的范圍內,至少存在5座古代大型渭河橋梁,如此高密度古代大型橋梁可謂是考古學上首次集中發現,對研究西安地區渭河變遷史及關中環境史等均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