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址公園第一次國際會議建議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址公園第一次國際會議建議

日期:2016/12/15 8:16:0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序言:

    考古遺址公園中有大量的已發掘出土及尚未發掘的文化遺存,如能進行適當地記錄和分析,將為游客提供一種理解人類過去的特殊方式。為更好地實現其潛在價值,必須對其進行完好保存。已發掘區域必須由合格的專業人員實施保護,並向公眾開放。這樣考古遺址公園將成為遺產保護的媒介,同時還承擔將相關科學和歷史知識傳遞給公眾的任務。

    有趣的是,考古遺址公園這一術語,既沒有出現在《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術語中,也無法在任何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指引文件、建議規范或憲章中找得到。盡管如此,阿曼乳香之路、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約旦佩特拉古城等許多世界遺產地范圍內都建有這類考古遺址公園。

    為此,參加2015年2月23-25日在阿曼蘇丹國塞拉萊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址公園第一次國際會議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及學術機構提出了下述建議:

“塞拉萊建議”

參考下述文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大會(1956年,新德裡)制定的《有關考古發掘國際原則的建議》;

    《國際古跡遺址保護與修復憲章》,即《威尼斯憲章》(1964年,威尼斯);

    《歐洲考古遺產保護憲章》修訂版,即《瓦萊塔條約》(1969年,倫敦;1992年修訂於瓦萊塔);

    《關於采取措施禁止並防止文化財產非法進出口和所有權非法轉讓的公約》(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憲章》(1990年,洛桑);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奈良真實性文件》(1994年,奈良);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化旅游憲章》(1999年,墨西哥城);

    《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西安宣言—關於古建築、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2005年,西安);

    《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附件3,第85-87頁,文化景觀,(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關於世界考古遺址管理中開發利用最佳實踐的梅諾卡島宣言》(2012年,梅諾卡島)。

 

提出了下述建議:

1.“考古遺址公園”這一術語應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官方通用術語中,尤其是《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

2.考古遺址公園包括:

2.1 包括考古地面在內的考古遺存(地上及地下遺存,可移動及不可移動遺存)。考古遺址公園的面積至少應等同於考古遺存(考古遺址地)的地下面積。

2.2 合理設計的景觀,可確保對地上及地下考古遺產實施保護,並通過有效的闡釋展示給游客。

2.3 有效管理的區域,包括可控制的入口和適當的緩沖地帶。

3. 定義

考古遺址公園將科學研究與公眾有機聯系起來。

考古遺址公園是一個有關遺產資源價值及相關土地范圍的限定區域,是面向公眾進行遺產闡釋、教育及休閒娛樂的潛在資源,必須進行保護和保存。

 

    考古遺址公園實施的活動應遵守下述約定:

考古發掘: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公眾應能方便進入考古遺址公園裡的發掘區域,為此必須考慮下述參數:

    確保游客可安全進入發掘區域,確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包括兒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游客),確保游客行為不會損害考古遺存。應修建可通往發掘區域的通道。

    應依據國際道德標准進行最低限度的發掘,同時易於向公眾闡釋。如有可能,應采取非破壞性的措施來調查考古遺址。

    進行發掘和保護工作時,應確保對現場考古遺存進行足夠的保護,且易於向公眾闡釋。

    另外,應清晰地標示出整個考古環境的外部界限。

    如有可能,現場應有科學的考古發掘記錄文字及相關保護文檔。

 

保護:

    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目標應與所適用的國際標准相一致。必須尊重所展示的、完好保存的歷史遺存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特征,且應有科學的文字記錄。嚴禁開展非科學的重建工作。

    在考古區域外圍開展重建工作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必須有明確的界定,進行完好地文字記錄,並真實地加以展示。所有情形下的措施都應是可逆的。

    遺產保存的首要目的是保護那些為現在及未來提供科學研究的原始資料。應考慮將現場可移動物品保留在原地加以保護。

    如確保能進行有效的保護,博物館中展列的物品可送回原考古發掘地進行特殊的、限時的展示。

    可使用三種方式來替換某些原始材料,來實現對游客的教育:

    原物歸位:適用於當一個物件墜落後仍完好保存、可清晰辨認其原來形狀和位置的情況。原物歸位是非常精細的科學,可使用多種工具(如電腦建模等)來保證其可行性。

    合並:使用新型材料對歷史結構中不牢固的部位或有裂陷的地方進行加固,目的是將該結構恢復至穩固和安全狀態。必須明確標示所使用的新型材料。

    解釋性加固:適用於完全可逆、可重新處理、且不會對原有材料造成損害或破壞原始環境的情況。所有新增加的材料都應能清晰地與原材料區別開來。

 

現場管理和保護:

    有效的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應能配備一定的人員、設備設施及相應技術,以便於:

    保存考古景觀內所有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特性;

    保護游客的人身財產安全;

    向游客提供具有教育意義和令人愉悅的良好體驗;

    按照遺址地保護的需求制定相應的考古研究規劃,提供相關信息來促進游客的參與,推動遺址地保護;

    在確定所需資產的基礎上設立分區規劃及管理機構,負責獲取、維持和分配目標1-4中所必需的項目和活動資源。

    有效的公園管理必須尊重當地環境並與周邊社區相聯系。

    總之,必須確認管理的四個領域。

    在國際、國家及地方層面促進基本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如,社區、企業等)。

    提供人員培訓、財政預算及技術服務。

    對遺產結構、地下遺產、人工遺存等進行研究、監控和保護,保護自然資源。

    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搜索和營救、執法機關、游客中心、闡釋中心、教育及維修維護等。

    按照公園的復雜程度設立適當的管理機構。

    對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必須輻射到公園周邊區域,因為周邊區域的開發可能對公園內部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如果公園得到有效管理,周邊社區也將成為保護保存行動的有力助手,產生良好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促進與公園管理之間的有機聯系。

    如適用,應清晰標示出整個考古環境的界限及緩沖區。

    尊重視覺上的完整性。

 

遺產的教育意義:

    知識和信息的有效傳遞是技術科學與公眾信息之間的橋梁,在將考古遺址公園的信息傳遞給不同觀眾的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

    根據195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德裡建議》中的相關指導方針,應在考古遺址地建立博物館和闡釋中心,以存放遺產地上的可移動遺產。為此應開展有效的、互動參與的可視化(形象化)項目,作為向游客傳遞說教信息的平台。考古遺址地是主要的歷史淵源,可以利用遺址地的外圍空間,進行民族考古學試驗,或向公眾進行形象展示。

    考古發掘地和公園內也應建立相應的信息系統。如有正式的闡釋和游客服務規劃,則能更有效地進行說教。

 

景觀美化:

    對考古遺址地進行景觀美化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考古遺存的表面不受破壞,成為科學信息系統的主要來源。

    無論是部分考古遺存不再進行發掘,或者已發掘的部分將會回填,都應對所裸露出的考古地面進行景觀規劃,以創造視覺景觀或新的觀察點。

    通常來說,可視屋棚是考古景觀必不可少的要素,應仔細研究或進行復制,以增加景觀的可闡釋性,同時不應對考古材料造成破壞或對游客產生誤導。

    導引系統應包含相應的通道,通道上設有必要的導引標識,標明旅程的長短等等。通道還應作為應急道路使用。應在一定間隔內設有保護避難所和休息處。

景觀美化和精心栽種的植被可為游客提供有用信息。

考    古遺址公園內種植的植被不應破壞考古環境(地上及地下環境)。

 

塞拉萊

2015年2月25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