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玉樹發現一明代早期佛教壁畫

玉樹發現一明代早期佛教壁畫

日期:2016/12/14 12:18:23      編輯:古建築保護
    記者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可移動文物普查隊獲悉,近期該單位在玉樹州囊謙縣境內博日寺遺址殘垣斷壁發現一處壁畫,經中國首都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專家初步鑒定為明代早期傑作。

    博日藏語意為“經函”,該寺創建於吐蕃時期,其位於玉樹州囊謙縣,距縣城60多公裡,遺址分布在懸崖峭壁間,海拔高度約4100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藏學與西藏發展研究室副研究員東主才讓介紹,博日寺建寺之初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後易為直貢噶舉派,於元代時改為薩迦派寺院。

    據史料記載,博日寺創建者為後弘期下路弘法(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的傳播者“三智士”(藏繞賽、約格迥、瑪西嘉穆尼)。“三智士”為躲避滅佛者的追殺,用騾子馱上佛教經典的戒律和論書,從阿裡逃亡青海境內,就在此懸崖絕壁的石窟中藏經建寺,避災護法、收僧弘法。

    “博日寺歷盡滄桑,寺院已面目全非,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殘垣斷壁中保留下來色彩斑斓艷麗的壁畫。”東主才讓介紹,壁畫面積約占80平米,畫面呈現高級雅致的宮廷風格,主要佛像有“薩迦五祖”、“五方佛”、“尊勝塔”、“二臂大黑天”等造像。造像體態優美富於韻律,神情沉穩靜穆。人物形象恬淡、柔和、沉靜、肖似真人、栩栩如生,壁畫大量采用冷色調。

    中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表示,博日寺遺址壁畫的發現,對今後研究玉樹乃至中國藏傳佛教早期壁畫奠定了扎實基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