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香山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山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4 19:01:28      編輯:古建築保護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擁有24項國家級非遺,64項省級非遺。記者近日走訪了蘇州多位非遺傳承人和多處非遺傳承基地,發現:老手藝在這裡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香山幫”:政府建起最大廣告牌

在胥口鎮蒯祥古建公司,記者並未見著公司總經理、香山幫古建技藝傳承人楊根興。原來,他正在南京夫子廟秦淮河工地上。電話中問起他的絕活,他興致勃勃地介紹:當初城市建築用上鋼筋水泥和現代化機械,我們都以為,傳統瓦木工沒飯吃了。而事實上,如今不少地方都在興建仿古建築,外國人也對中國古建築感興趣。現在,我的公司已在廣州、上海、南京都開了分公司,固定工人就有幾百個呢。

“古建市場這麼好,政府的支持很大啊!”楊根興特意補充一句。

楊根興說的政府支持,指的是吳中區和胥口鎮2006年投資5億元建設的以傳承發展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為宗旨的香山工坊。

鎮黨委書記許振華帶著記者參觀了香山工坊。一路上他不停介紹:香山幫是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等多種工藝的建築群體,因明代建造了北京故宮而聞名天下。但這樣多工種的集合,單靠傳承人的個人力量很難有效保護,政府先行投入,為的就是擴大影響,求得發展。

占地380畝的香山工坊包含園博區、作坊區、生產區等功能區域,裡面石橋、牌樓、假山、水池等古建元素一應俱全,技師現場演示木雕花窗、斗拱、石雕、磚雕、門樓雕刻等制作過程。正是這樣的整體展示和宣傳,拓展了古建市場。“蘇州原先只有2家古建公司,而現在,香山工坊內聚集了上百家古建公司,他們把香山幫古老技藝推廣到了全世界。”許振華很為政府的這項明智之舉而自豪。

像香山幫古建技藝這種靠個人無法單獨承擔的非遺品種,蘇州的保護途徑是,政府或直接投資,或聯合有實力的企業,為傳承人搭建通向市場的舞台。類似的有常熟為保護蘇作紅木家具制作技藝而建造的蘇式家具博物館,吳江為保護蠶絲被制作技藝而建造的絲博園,東渚鎮政府為保護缂絲、玉雕、刺繡等傳統技藝而興建的“百匠街”等。

手工戲衣:有了大學生傳人

剛剛交掉韓國一家劇組的280件戲衣,又開始設計武漢楚劇團、漢劇團年前預訂的劇裝戲具。正月裡,蘇州劇裝戲具公司董事長李榮森非常忙碌。

手工制作劇裝,是李榮森家三代祖傳的手藝。但到世紀之交,幾十年的老廠卻揭不開鍋了。“活少,骨干流失,全廠只剩70多個工人,平均年齡51歲。那陣子我很洩氣,想著糊到老員工退休,關門算了。”

2006年,有500年歷史的蘇州劇裝戲具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李榮森成為傳承人。政府的非遺保護措施,讓李榮森重拾信心,但傳統戲劇演出越來越少,劇裝的市場在哪兒?

敏銳的李榮森從熱播的古裝電視劇找到了突破口。經友人介紹,李榮森認識了著名導演張紀中,攬下了武俠片《天龍八部》服飾制作。貼切的藝術造型、純正的印繪、縫制工藝,讓張紀中無可挑剔。此後,張紀中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武俠片服飾,都放心地交給了蘇州劇裝戲具公司;尤小剛導演的《孝莊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服飾和道具也讓李榮森包了。韓國的電視制作機構也聞名而來,上門訂制古代盔甲,一筆定單就將近20萬美金。

年產戲衣2萬余件,產值1000多萬元;員工102人,平均年齡38歲,其中有4位藝術專業大學生。拿著這幾個數據,李榮森滿臉是笑告訴記者:隨著傳統文化復蘇、影視文化發展,我們還能過得更好一點。

像戲裝這種市場雖然萎縮、但有新空間的品種,蘇州的保護路徑是,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勵傳承人和傳承單位開拓市場,使非遺生產得以恢復和擴大。類似的還有在旅游熱中恢復的吳中水鄉木船制作、收藏裝飾熱中擴大的缂絲織造技藝等。

舟山核雕:副業變成了主業

舟山村村頭,豎著一塊牌子,叫“舟山核雕城”。村裡,一戶挨一戶,很多掛著漂亮的招牌,上書“某某核雕工作室”,也有簡陋一點的,直接在牆上寫明“內有核雕”。

村西橫頭15號,周建明大師工作室。54歲的周建明放下手中的橄榄核和刻刀,高興地與記者聊起來:小學讀過《核舟記》吧,蘇州核雕宋代就已出大名了。早先,我們村有個工藝雕刻廠,做的核雕專門出口到國外。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外貿公司嫌生意小,不願做,雕刻廠因此倒閉了。但我一直堅持做,因為我喜歡,3天不動刀,手就發癢。

2005年以後,情況忽然發生了變化。當教師的周建明無需天南海北推銷自己的作品了,全國各地不斷有人把錢匯來,讓他把核雕快遞過去。原來,幾百年前文人雅士喜歡的玩意兒,得到了當代收藏家的青睐。周建明拿起工作台上的一個手串,約有11顆橄榄核。“比如這串羅漢頭,80年代初一串17塊5,2004年前後是400多元,現在身價大不一樣了,幾千塊錢呢,精品要上萬元。前天浙江的一個老板專程開車來我家,丟下20萬元押金,說有好東西都留給他。”作為光福核雕技藝傳承人,周建明這幾年先後教過70多個徒弟。他開心地說:寒暑假,很多學生都來我這兒拜師學藝呢。

過去,核雕題材集中在核舟、人物和園林風景,如今,在周建明、宋水官等一批傳承人的精雕細刻下,石榴、芒果、菠蘿、白菜等具有生活氣息的物體,也登上了小小的核雕。舟山村支書高峰告訴記者:全村有近300個工作室,從事核雕的超過2000人,人均收入達8萬元。核雕已取代種田,成為村民第一大收入來源。

2010年,舟山村成立了核雕協會,周建明當上了副會長。協會與工商部門聯系,統一為19家工作室領取了營業執照,用現代商業法則保護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除核雕外,市場行情較好的傳統工藝還有蘇州刺繡、碧螺春制作技藝、蟋蟀盆制作等,蘇州的保護模式是引導其成立行業協會,把個體加工者聯合起來,改變一家一戶單獨作戰的局面,抱團發展。

來源: 新華報業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