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暑假漫漫。我選擇了參加暑假實踐來充實我的暑期生活。志同道合的同學還是不少,我們組成一個一行七人的實踐組,展開了課題為嶺南古建築保護的社會實踐。
一行七人的合作伙伴,穿梭於喧囂的城市。我們去了鎮海樓,西漢南越王墓,中山紀念堂,石室聖心大教堂,光孝寺,陳家祠,寶墨園等等廣州出名的名建古剎,參觀調研廣州古建築保護概況。百年民居紅園向學生飯堂讓路,紅園是拆是留,爭論不休,我們前往紅園了解情況,希望能為把這百年古建保留下來出一分綿力。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去到實地,去看看,去想想,自然心生感悟,獲益良多。
古建懷古千絲意
氣宇非凡——鎮海樓
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便是今天的鎮海樓。
“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鎮海樓的恢弘氣勢盡顯於這兩句千古名句。
如今踏步古跡,亦被其豪邁恢弘之勢折服。樓高五層,紅牆綠瓦,巍然壯觀,大有威鎮一方,名揚四海之勢。登樓遠眺,羊城景色盡收眼底。古人建樓之豪情,穿越時空上千年,讓今人受到感染,為之拜服。
歷史上的鎮海樓曾五毀五建,1928年重修時更是把原來的木結構改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現在的鎮海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國家文物保護法的保護。據導游小姐介紹,就在最近鎮海樓就修葺過。上千年的風風雨雨,鎮海樓雖飽經滄桑,但仍巍然矗立,綻放異彩。
如今的鎮海樓是廣州市博物館,供世人參觀游玩,盡顯其氣宇非凡。
古祠留芳——陳家祠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來到陳家祠,其清幽雅致,鳥語花香,令人彷如隔世。遠離城市的喧囂,置身於古祠,腳踏那整齊的階磚,玩弄牆角那一叢雜草,聆聽那一曲鳥語,感受那一襲清風,仿佛超然物外,回到古代,與祠堂主交游,自是一份釋然。
流連於此,以一位實踐者的身份,細細觀察其建築形態,不禁驚歎其布局之章法,工藝裝飾之精美。九宮格的布局,庭院,住房,分隔有序,井井有條。建築細部到處精雕細琢,給人精致的美的感受。讓人歎服那古代勞動者的智慧與心靈手巧。感受到的是古人對建築形式美的孜孜追求與一絲不苟的態度。
祠堂保護完好,去的時候正好適逢祠堂正門部分正在修葺。如此的呵護之至,百年祠堂定能長久保存,向世人展示其雅致風姿。
我們有幸在參觀的時候遇到一位七旬老者,當年這位老者就參加過陳家祠的修護工作。老者給我們細說當年,津津樂道,他與陳家祠的感情也流露其中。我不禁感歎,等到年老的時候,回憶年輕時候的故事,也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西方的神往——石室聖心大教堂
我們得知一德路的石室身心大教堂星期天有禮拜,向善信開放,欣然前往。兜兜轉轉,來到一德西路,經過一列商鋪,就在那轉角處,一座宏偉的大教堂矗立在眼前,心中不免為之興奮。
高高的拱劵,直指向天的尖塔,精心雕刻的石結構,這是歌德式建築的典型特點。整個建築惟妙惟肖,其精致美觀一點不輸中國傳統古建築。我們可以感受到西方人民對永恆的追求以及對神靈的向往。
這天恰逢禮拜日,信徒正在做禮拜。唱詩班的美妙歌聲洗滌人的心靈,我雖然不是信徒,卻深深被這天籁之音感染。為什麼西方宗教文化那麼濃厚,或許在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香火鼎盛——光孝寺
去到廣州光孝寺,又是番截然不同的滋味。這是佛教的聖地,香火鼎盛。“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歷史的久遠。
寺院氣勢十分雄偉,殿宇結構威嚴壯麗,中國傳統木建築的精致美觀在此發揚得淋漓盡致。
在寺裡,人們燒香拜佛,誠心祈禱,我們看到了數千年佛教文化的延續,信佛的這項傳統依然盛行。僧人在院裡悠閒地走過,扇著一把葵扇,面帶佛光,笑容滿面,他內心平靜,閒適,無牽無掛,無憂無慮,與世隔絕。
在光孝寺裡,感受到的是一種安靜閒適的氛圍 ,一種濃厚的佛教文化,心靈也得到了休憩。
置身於古建築中,遠離城市的鋼筋石林,總能與古代的人或事發生通感,仿佛可以感受到古代的生活氣息,懷古之情油然而生。如品一口茗茶,唇齒留香,一種情感沉澱於心底。
紅園難捨萬縷情
既然是以古建築保護為實踐課題,那麼一切有關古建築的保護情況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廣州市中山二路菜園西“紅園”,是迄今發現廣州唯一一間百年歷史北歐風格別墅建築。8月7日,各大媒體爆出: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表態,位於東華東路菜園西街的幾棟別致小紅樓即將拆除,讓路於第16中學的新飯堂。百年紅樓完成了歷史使命,即將為城市化進程高歌最後一曲……一時間,網上、民間輿論不斷。不僅僅為了紅園的命運,更多是為了那些正在掙扎或者已經犧牲的歷史建築、那些漸漸失落的城市文化。
紅園是拆是留,爭論不休。為此,我們實踐組專門去到中山二路菜園西了解相關情況。
頂著炎炎酷暑,我們去到菜園西,在街坊的指引下,我們走到了幾座紅磚樓前,這幾座精致的房屋別樹一格,與周圍的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位於菜園西37號的“紅園”,正是這次探訪的主角。
這是一幢北歐風格別墅建築。整個建築以紅色為主調,符合廣州東山區的地域特點。屋頂是一個巨大的斜坡。由建築最頂端一直伸到一層房檐,一條舒展的弧線貫穿整幢建築,其特色也由此體現。紅磚牆、水泥雕刻房檩、庭院漆紅木閘門無一不見當時設計建築的精工
在這裡,氣氛是沉重的,居民們議論紛紛,都不離紅園拆還是留的話題。從街坊的口中得知,房子的業主已經出國澳大利亞,房子的一樓屬於公房,二三樓則還是業主自有,業主把樓上的房間轉給親戚住,一樓的公房就對外出租,房子裡一共住了6戶人家。一樓的住戶中有一位關婆婆在這裡已經住了40多年,還有幾位稍年輕的阿姨也住了20多年。鄰裡關系融洽,相親相愛,互相關懷。在紅園住了幾十年,紅園像母親一樣為孩子們遮風擋雨,一個溫馨的家,如今卻要面臨被拆除的無奈,鄰裡之情,依賴之意,讓居民們無比傷感,他們都不願搬離這溫暖的家。阿姨的訴說,言語間盡帶著無奈,我們雖然少不更事,但也懂得這一份情感無法抽離,也只能盡量安慰。
這裡的街坊非常珍惜紅園,他們很懂。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說,紅園是非常漂亮的建築,她雖然是北歐風格的建築,但是置於潮濕炎熱的廣州,非常和諧,現在很難再找到如此有特色有風味的建築了。一位阿姨跟我們說的一番話更是感動了我們。她是紅園的住戶,面臨著搬遷遣散的危機,她說這已經不是我們個人利益得失的問題了,是關乎文化能否傳承的問題,經常有小孩子經過這裡都感歎道“這幢房子真漂亮”,她非常希望紅園能夠保存下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回憶。這讓我們學建築,學城市規劃的學生不禁感受到一份責無旁貸,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為文化保留,文化的傳承出一分力。
歲月的蹉跎摧殘,或許紅園已經疲憊不堪,殘舊不已,但是百年建築所蘊含的文化,卻像一壺醇酒,;歷久彌香。園之將別,確有萬縷不捨。
古建築的保護不應只是文物保護單位,還不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如果有其特色,有一段歷史,有一定價值,也應該盡力保護。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體現在城市的風貌,民俗民情,還有一幢幢建築。有價值的建築一旦拆了,將無法恢復,城市的文化也會由此缺失。
作為城市規劃系的學生,我剛到任重而道遠。尊重建築,保護建築,傳承城市文化,我們應該擔當起一份責任。
結語:一次實踐,一次經歷,我學習了很多,感悟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