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發現大規模北朝墓葬群
日期:2016/12/14 12:12:54   編輯:古建築保護考古發掘現場。劉晨寧 攝
在三門峽市區大嶺路北端上村佳苑工地考古現場,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一古墓進行最後的清理,這是迄今為止在全市范圍內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北朝墓葬群中的一座。
“目前我市已發掘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各時期墓葬,唯有北朝墓葬比較少見,這次發掘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祝曉東說。去年夏季上村佳苑改造工程開工時,三門峽市文物鑽探公司探測到該工地地下存在古墓,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隨即於去年8月22日進駐工地開始搶救性發掘,截至去年11月22日,一期發掘工作結束,共發掘古墓50座,其中19座北朝墓葬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有座古墓出土的墓磚上刻有‘太和十四年’字樣,我國歷史上以‘太和’做年號的皇帝有幾個,但延用14年或更長時間就只有北魏孝文帝,加上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具葬式等,可以確定是北朝時期的墓葬。”祝曉東說。
今年3月1日,考古工作人員又對上村佳苑二期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此次共發掘古墓40座,主要是北朝墓、唐墓和明清墓,其中北朝墓9座,唐墓7座,其余為明清墓。
據了解,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很大影響,包括三門峽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被游牧民族占領,游牧民族將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帶到中原,這些特點在本次考古發掘中都有體現。“這些北朝墓葬從形制上看規格都不低,但隨葬品整體相對其他時代偏少,且多有夫妻二人、一家三口甚至多人合葬的現象,葬具主要為土棺床,少用棺材,除了物質條件匮乏的因素外,也具有游牧民族葬俗的特點。”祝曉東說,隨著時間推移,民族融合加深在墓葬形制上也有所反映,特別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這種特征更加明顯。北朝晚期的一些墓葬吸收了漢族墓葬的特點,如規整的棺木、耳室設置,以家庭為單位的多人合葬墓減少等,北朝墓葬出土的銅首飾、陶俑、陶制車馬及鎮墓獸仍有簡單粗犷的游牧遺風。
祝曉東表示,整個墓葬群的田野發掘工作預計還有5天即可全部結束,隨後將進入室內整理階段,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