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文物和古城保護的陳遠平介紹說,古民居建築本身經歷了上百年的創傷,已經相當脆弱,加上各級政府的投入不足,保護工作跟不上,大多陷入了自生自滅的困境。而且,湖南大量的古建築群的古民居屬於私人所有,政府難以統籌其保護工作,難以協調解決保護與居民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拆舊建新不斷發生,致使古城古鎮古村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的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由於近年來民間收藏熱的興起,導致一些非法收藏行為對古民居的破壞加劇。陳遠平說,在利益驅動下,一些不法分子對古民居建築的精品構件進行盜拆和非法收購,致使很多古建築的構件被洗劫一空,古建築空留外殼、殘敗不堪。常德市破獲的一起盜竊古民居構件的案子,查獲的古民居構件就裝了滿滿兩輛汽車。
被譽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仍保存著近10萬平方米、380余棟明清古窨子屋建築,如今也“踴躍”加入到旅游大開發的行列當中,卻在城市建設大潮中遭遇空前危機,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甚至將推土機開到明清古建築旁邊,打起了毀古建新的歪主意。
文化遺產面臨“旅游性破壞”
在很多專家學者看來,制止推土機的破壞並不難,但要抵達住外來文化這個“無形推土機”對民族文化的侵襲,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
經歷了第一輪的“建設性”破壞之後,中國的古城古鎮古村等文化遺存現在面臨的“旅游性”破壞,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話題日益敏感、沉重。而“文化遺產”成為“文化沙漠”的憂慮,則使學術界對此投入更多關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