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泉流不息的古堡靈氣
日期:2016/12/14 10:08:57   編輯:古建築保護古鎮神韻
一座黃土板築的堡牆,高聳而厚重,如同城垣一般護衛著堡內的子民,在夏日的粲然陽光裡,古城牆更顯威武。
這,就是蔚縣赫赫有名的暖泉鎮西古堡村。
劉聰明,蔚縣暖泉鎮旅游辦公室工作人員。他從事暖泉古鎮旅游工作已有7個年頭了。如今,他俨然成為了“明星”,中央電視台多個頻道都采訪過他,由他講解暖泉古鎮的歷史文化。
西古堡是一座方形的堡,南北兩座堡門遙相對峙。“清順治、康熙年間,在南北堡門外又各增建了一座甕城,南北甕城均開東門。倘若敵人來犯,將堡門和甕城門一關,敵兵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劉聰明解釋說。
他介紹道,暖泉鎮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八個古村堡,其中“三堡”,即中小堡、西古堡、北官堡歷史最為久遠。在小小的暖泉鎮連修“三堡”,足見其軍事防御意義重大。
中小堡在暖泉鎮的正南,西古堡處在西南,而北官堡位於古鎮北部,“三堡”守望相助。中小堡建造年代最早,但規模最小。北官堡距中小堡約五百米,是明代駐軍屯兵之處,透露著一種堅關嚴堡的軍事氣息。與中小堡僅有一巷之隔的西古堡,又稱為“寨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匯集“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古民居”古建奇觀。西古堡是暖泉鎮乃至整個蔚縣古建築保護最完好的古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出於軍事防備的需要,明朝實行衛所制度,上至京師,下到郡縣都設立衛所,依據防區的重要程度配置兵力。為了隨時應對可能南下反撲的蒙古騎兵,朱元璋下令在軍事要隘修築堡寨,蔚縣也不例外,從明初洪武年間開始修建,明中期以後則有“八百城堡”之多。這些城堡和蔚州“鐵城”、宣府重鎮、九邊大防、萬裡長城一道構成堅固的防御工事。
當地老人講,建村必建堡,沒堡的村子是野村,是討飯人住的地方。
時至今日,古堡早已失去了任何御寇防匪的軍事價值。今天的村民仍在堡內生活,在堡外耕作,用堡牆圍起來的日子靜靜地流淌著。
商業重鎮
倒退百余年,暖泉還是一個商業重鎮。
在穿過北堡門時,石頭鋪設的門洞中留有兩道深深的印痕,這是車輛碾過的痕跡。“暖泉鎮處在張庫商道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這裡的集市商貿頗具規模,曾有東、西等五市,商業的興盛,讓堡內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古建築。”劉聰明說。
進入堡內,街道縱橫有序,猶如棋盤一般。南北主街由青石鋪成,主街東西各有三道小巷,分布著大量的古民居。這裡就是號稱“九連環”的古建築群。正房、廂房、繡樓、祠堂、賬房、長工屋,馬廄、車庫、倉庫、碾坊等應有盡有,這場面,和山西祁縣喬家大院頗有幾分相似。
在一處院落,青條基石上有兩道光滑的凹痕,劉聰明說:“凹痕是專門倒車用的。”
“這裡宅子的一部分,原是建於明隆慶年間的總兵府,其後幾次易主,到了清朝初年,被一個富商買下,並擴建宅院,此人姓董名汝翠,人稱‘董大澤’。”劉聰明說。
董汝翠,少年時生活在蔚縣南部山區的一個偏僻山村,因家境貧寒,來到暖泉郭家做工,郭家是西古堡的財主,生有二女,無子。董汝翠勤奮好學,做工賣力,深得郭老員外賞識,成年後倒插門做了郭家的養老女婿。董汝翠具有非凡的膽識遠見,超乎常人的經商才能。使郭氏的家業猛增,他設立粥廠赈濟災民,“董大澤”之名就是這麼來的。
青磚灰瓦,木制格窗,青條基石,木雕彩繪……雖經多年的風雨侵蝕,但這些古民居仍顯示著當年的繁榮興盛。
塞外水鄉
暖泉鎮中有泉水,泉水一年四季水溫如一,冬暖夏涼,故得名“暖泉”。泉水源於王敏書院中一石甕池內,池東西兩側各有一“龍口”,泉水從兩“龍口”相向而出,環村緩流。
暖泉書院是元代工部尚書王敏讀書的地方,書院東北有一座魁星樓,書院還有一涼亭,亭前有池,呈八角形,泉水從地下穿涼亭而過,經八角,故有“水過涼亭八角井”之稱,為蔚縣“八大勝景”之一。
春末夏初時節,池內泉水並不是很豐沛。劉聰明說:“冬天,池內的泉水就多起來,現在由於農民種地用水,水位下降,所以泉水就少了。”
有意思的是,暖泉之泉不止一眼,還有一眼在王敏書院東南方的華嚴寺前,距書院泉眼300米。“佛鏡”就是華嚴寺前泉水湧出而成的井。不同的是,王敏書院的池塘是方形的,“佛鏡”則是圓形的。
村裡的婦女就在泉水邊洗衣服,杵衣聲流淌了幾百年。
在西古堡,與古民居相輝映的還有古寺廟。
堡內的地藏寺,分上下兩層,其中下層建有東西同等的12個窯洞,窯洞外觀仿雲崗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型,內部設有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
在始建於唐代的華嚴寺,一棵老樹生長出三個主干枝杈,枝杈伸展到地上,幾乎占據了大半個院子。華嚴寺一度為糧庫,聽說今年要進行修繕,而離華嚴寺不遠的“仿古一條街”已建設完成。老君觀是金國四太子金兀術的前哨行轅。
在蔚縣,有村就有廟,有廟就有廟會,有廟會就少不了唱戲,大量的戲台就建了起來,蔚縣秧歌、晉劇等是當地百姓最愛看的地方戲。
西古堡堡門迎面有一樂樓,雙耳戲樓在蔚縣八百古戲樓中獨一無二,樂師在舞台兩側彈唱,三間兩耳形成喇叭狀,有擴音作用,如同現代的環繞立體聲。
獨特民俗
在暖泉鎮,常見的民俗活動有22種,其中打樹花表演最讓人震撼,各地游客慕名而來。每年正月都要上演打樹花表演,熔化的鐵水,潑灑在牆壁上,濺出萬朵火花,堪稱全國獨一無二的焰火表演。打樹花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今年春節期間,“打樹花”走出蔚縣,在市龍泉廣場進行了表演,引起各方關注。如今,這一傳統民俗表演,已經成為張家口的文化旅游品牌。
這幾天,暖泉樹花廣場正在施工,在二期改建的基礎上,進行樹花廣場的第三次提升工程,階梯式觀眾坐席已經建起來,進行表演時,表演者將面對新造的仿古堡門。
粉坨、豆腐干、騾子肉、糊糊面等是暖泉鎮特色風味小吃。像粉坨等這樣小吃,只有上午能夠在街邊的集市上買到,到了下午就沒有了。鎮上將恢復書院北面原來的龍王廟建築,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廟街小吃城的建設。
在西古堡南北主街上有一家曹氏豆腐店,三代人在此經營。老人已70多歲了,和兒子一起做豆腐,架子上擺放著幾方豆腐,老人告訴我們,兩個大鍋同時做,一天要賣出10鍋豆腐。
游客到暖泉鎮都要買當地的特產豆腐干,暖泉人做豆腐干時,不把漿面上那層黃油皮揭下來,這樣做的豆腐干不會抽走了“精氣”,口感也不會很糟粘。
在一家臨街而建的豆腐干店,主人在外屋擺放著兩盆豆腐干准備賣,見我們是外地客,主人就帶著我們到鍋裡去撈新煮出來的豆腐干。穿過兩間屋子,就來到了後院,院內曬著豆腐干,在另一間屋內,大鍋裡正在煮著豆腐干,散發著香味。主人撈出一根豆腐干,然後掰下一塊,讓我們嘗,果真不糟粘。西古堡旅游的發展,讓這些特色小吃店也活躍起來。
離開西古堡時,已是夕陽西下,這座典型的北方古堡被沉沉的暮色所浸染,更顯寧靜、悠遠和神秘。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