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新聞引起普遍關注:成龍打算先捐4棟徽式古建築給新加坡,另有6棟,他也想隨後捐出。成龍消息發布後,立即引起網民熱議,有贊成的,有反對的。這裡姑且不討論是對是錯,因為無論對錯,都是警示:應趕快搶救我們身邊的瀕危古建築。
古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立體歷史書”,隨著年代的久遠,古建築或由後人留守,或被冷落遺棄以至於損壞倒塌。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古建築保護問題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除了政府保護外,商人和慈善家也對古建築產生了興趣,商人看重古建築的價值,收購、倒賣;慈善家看重古建築的文化,收藏、保護。但由於古建築眾多,政府保護資金捉襟見肘;慈善保護也是杯水車薪。
那麼,怎樣才能讓古建築,特別是瀕危古建築留得住、留得久呢?除繼續加大政府保護力度之外,活化保護是趨勢,是古建築的起死回生術。
何謂活化?即通過靈活的經營方式,讓“死”了的古建築“活”起來。古建築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基於這點,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活化”辦法。一是旅游開發,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古建築成群的古村落對外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對村落進行整體修葺,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再通過旅游收入彌補保護資金的不足。二是招租,將有價值、無人居住的古建築登記造冊,對外招租,吸納社會閒散資金,吸引城市人群“認領”古建築。從實踐看,這一辦法將越來越受都市居民的歡迎,是活化古建築的潛力所在。三是整體搬遷,政府規劃古建築保護區,以此為平台,將散落在各個村莊的零星古建築,拆除後歸結在保護區內,然後逐棟復原,讓“離鄉背井”的古建築“起死回生”,並延長其使用壽命。
活化古建築的一個重要概念是重新利用。活化之法,在英法德等國家早有成功范例,在我國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推行得非常成功。提倡並大力實施古建築活化策略,可以緩解政府壓力,留住豐富燦爛的歷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