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修繕古建築的目的,既要以科學技術的方法防止其損毀,延長其壽命,更必須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固有的歷史、藝術、科學的價值,否則,維修就毫無意義。在維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價值呢﹖我以為必須保存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古建築的形制包括原來的平面布局、原來的造型、原來的藝術風格等等。每一個朝代的建築布局都有其時代的特點,它不僅反映了建築的制度,也反映了社會的情況、民族和地區的特點、思想信仰等內容。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在每一個時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它們都隨著歷史的進程發展。
建築形式、藝術風格也是如此,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作為歷史和多民族文化的物證。維修古建築時如果改變了原狀或張冠李戴,這個古建築的價值就損失了。
第二,保存原來的建築結構。古建築的結構主要是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各種建築物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同時期各種建築物的結構方式都有所不同,它們是建築科學發展進程的標志。建築結構也是決定各種建築類型的內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麼樣的骨骼有什麼樣的體型。如果在修繕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結構,這一建築的科學價值就會遭到破壞。
還要十分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結構,比如佛光寺大殿頂部的人字義手唐代 是國內僅存的孤例,萬一損壞需要加固時,絕對不能在當中加頂一根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復梁金代 、朔縣崇福寺觀音殿的大叉手梁架金代 、趙城廣勝寺的大人字梁元代 、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槓桿懸柱結構明代 等等都是有特殊價值的結構,在維修工程中是一點都不能改變的。磚石結構、銅鐵結構、竹篾結構也都有其時代、地區、民族等的特點,在修繕工作中特別要注意。
第三,保存原來的建築材料。古建築中的建築材料種類很多,有木材、竹子、磚、石、泥土、琉璃、金、銀、銅、鐵等等。它們都是根據不同建築結構的需要而選擇使用的,什麼樣的建築物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材料產生什麼樣的結構與藝術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學原理的。木材的性能產生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結構,磚石材料產生了疊澀或拱券式的結構,鋼鐵金屬必然要用鑄鍛的方法才能建造。
因此,建築材料、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建築材料隨著建築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更替、組合。它反映了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藝術發展的進程,反映了各種建築形式的特點。如果我們隨意用現代化的材料來代替古建築原來的材料,將使古建築的價值蒙受巨大的損失。縱使你能用新的材料把古建築的形式、外觀、結構等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亂真,但是這座古建築只剩下了軀殼。它那幾百年幾千年的經歷也就一掃而光了。
所以在修繕古建築的時候,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保存原有的構件和材料。原構件確實必須更換時也要用相同的材料來更換,原來是木材就用木材,原來是磚石,就用磚石。最好原來是松木就用松木,原來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麼硬雜木就用什麼硬雜木。
國際上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英國人費爾登教授在清華大學講學時曾說:“水泥是古建築維修工作中的大敵。”我很贊賞他的觀點,千萬不要讓水泥的運用在木構建築維修工作中泛濫成災。
第四,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要真正達到保存古建築的原狀,除了保存其形制、結構與材料之外,還需要保存原來的傳統工藝技術,方可成功。我認為新創作、新設計不必復古,應該推陳出新,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修繕古建築則正與之相反,就是要“復古”,“復”得越徹底越好。
陳毅同志曾經說過:“對文物古建築千萬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為經過改造的古建築就不是文物了。對古建築維修的工藝技術,我認為應該提出“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口號,而不要改革和創新。例如油飾彩畫中的地仗,原來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絕對不能把它改成一層厚厚的油灰或是其他的做法。瓦時的灰背按原來傳統做法是要拍打出漿,晾干後再,絕對不能不加拍打,尚在出水的情況下就把瓦上去。因為這種工藝程序不僅是保存原來傳統的需要,而且關系到建築物的安全與堅固問題。
許多古建築維修工程的例子說明,不按工藝程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