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昌平區發現兩座明前期長城烽火台

昌平區發現兩座明前期長城烽火台

日期:2016/12/14 19:02: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近日,兩座明朝前期的長城烽火台在昌平區長陵鎮被發現。專家表示,這對研究明朝長城防御體系有重要作用。

  這兩座烽火台分別位於長陵鎮黑山寨村北口子溝和辛莊村小關子溝,全部用花崗巖碎石堆積而成,其中一座保存比較完整,另一座自然坍塌和人為破壞嚴重。

  第一座烽火台距延慶縣大莊科鄉的明長城只有3公裡,第二座烽火台距懷柔區九渡河鎮明長城只有兩公裡路程。

  昌平區文物所工作人員介紹,明長城在延慶大莊科鄉和懷柔九渡河之間出現19公裡的“斷裂”。昌平區黑山寨附近曾發現部分明朝以前的“土長城”。經初步鑒定,此次新發現的烽火台為明朝以前“土長城”的一部分設施。

  與八達嶺長城、黃花城長城烽火台比,新發現的兩座長城烽火台比較“簡陋”。

  據了解,這兩座烽火台均位於當地山的最高峰,現存的明長城位於烽火台的外圍。烽火台主要用於戰時發現敵情,為長城上的官兵傳遞信號。

  目前,工作人員正對烽火台的歷史、功用、設施進行進一步勘查。

  ●故事

  到村中走訪 聊出烽火台

  發現烽火台的是昌平區文物所的工作人員田振林,他經常到各村走訪調查散落在民間的文物。

  6月中旬,他在跟長陵鎮的村民聊天時,有村民稱,在黑山寨和辛莊村最高的山頂上,有兩個大石堆,一個叫“信台大頂”,一個叫“大墩台”,存在了很多年。

  村民的話引起了田先生的注意,他記得早年曾經發現過類似烽火台的大墩台。

  在村民的帶領下,田先生登上山頂發現,兩個大石堆足有上百立方米,仔細一看,大石堆都有人工堆砌的痕跡,並非自然落石形成。

  憑借多年歷史研究的經驗,田先生最終確定大墩台即為長城烽火台。

  ●專家說法

  有助於完整認識長城的防御體系

  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人們對長城城牆的研究較多,對其他方面研究較少。其實,長城的防御體系比較復雜,烽傳系統也是防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昌平兩座烽火台的發現,有助於完整認識長城的防御體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