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陝北長城遺址。莊晨陽 攝
提起長城,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就是綿延不絕的八達嶺長城、氣勢威武的居庸關、山海關等,其實,在陝北的山峁溝梁上和沙漠黃土裡,也橫亘著中華民族的長城“龍脊”。不同朝代在此築造的長城見證千年塞外變遷,隨著時代的推移,或埋沒沙海,或殘缺不全。陝北長城,需要給予更多保護。
陝北長城資源豐富
為摸清我國長城“家底”,2007年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測繪局聯合對長城進行測量。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裡。參與這次長城資源調查的西北大學教授、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段清波評價:途經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的403個區縣,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43721處的中國歷代長城,無疑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軍防體系最復雜、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文化遺產類型。
我省是長城遺跡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又以榆林市分布最多。榆林市境內的長城主要分布於榆陽區、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六區縣,分屬秦長城、魏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
在府谷縣麻鎮楊家峁村的山梁上,一段連續的長城遺址輪廓非常清晰,高低蜿蜒,牆體高2.4米,路邊一塊石碑“世界文化遺產萬裡長城”赫然醒目。這是榆林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明長城遺址之一。
榆林現存長城遺址多為明長城。明長城在陝北有兩條,即“大邊”和“二邊”。“大邊”長城就是現在地圖上所標的長城,明成化十年興築,後來經過再修和重建,東北起自黃河西岸,向西南行至定邊,全長561公裡。“二邊”長城位於“大邊”長城以南,與之並行,早其一年修築,全長571公裡,現大多已毀。
榆林在明代屬延綏鎮轄地,被列為“九邊重鎮”之一,這裡的明長城是延綏鎮防區的邊防軍事工事,主要是為了防御河套地區的蒙古騎兵。榆林境內明長城所經區域多為高山險隘之地,墩台、烽火台等建在高處便於傳遞軍情,而那裡現在大多都有中國移動、聯通等通訊信號的發射塔,讓人們不得不贊歎古人的建造智慧。
榆林很多地名多以“堡”命名,歸德堡、波羅堡、高家堡等,這其實是長城沿線營堡的遺存。經考古人員多年田野考古調查發現,史傳的明長城“三十六營堡”實際上是45座營堡。
作為明長城連綿不斷的復雜防御體系,這些營堡都位於大邊長城和二邊長城之間,每座營堡負責一段牆體和相關墩台的望攻守任務。但考古人員在調查中發現,這些營堡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性機構。
“它實際上就是一種邊防小鎮,城裡的軍人是主體,但還有一些軍人的家屬,相應的有學校、宗教場所等,還有一些貿易活動。所以營堡是邊防上的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說。
殘垣斷壁取代雄壯威嚴
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鎮有一個叫做“十八墩”的地方,這裡長城墩台分布眾多,但是大多殘缺不全。“這些墩台表面原先都是有包磚的,解放初期當地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取墩台和長城牆體上的磚和土用於壘炕蓋房。”榆陽區文體事業局書記劉啟俊說。
榆陽區的建安堡很有名氣,《東邪西毒》、《大秦腔》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這也是長城線上保存的比較完整的一座營堡。
建安堡不規則的四邊形中有30多戶人居住,還有一些村民的口糧地。堡內略顯破敗,窯洞上的磚又寬又大呈青色。“這都是老人們當年蓋房時從城牆上取下來的,現在城牆上早沒磚了。”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雖然相比其他營堡,建安堡的保存情況還比較好,但是這裡也只剩一座土城和三座殘存的城門,城牆牆體也是殘垣斷壁,任憑風吹雨打。村民告訴記者,經常會有人來堡子裡看,但大都以遺憾的感歎離開。
長城橫亘陝北兩千多年,而在最近的一百多年裡卻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兩位國際友人的記錄說明今昔變化:
1908年,克拉克在他的探險手記中這樣描述榆林境內長城:這裡的長城是一個又一個低矮的土墩,它們連成一條線,每隔大約300英尺就有一座烽火台,因此這裡土長城的走向非常清晰。有些烽火台至今十分完好,令人贊歎不已。
2005年,多次考察長城全程的威廉·林賽第二次考察陝北長城後寫道:新舊照片對比陝西境內的長城,充分證明長城的確變了:高變低了,長變短了,寬變窄了,有些長城已經從地面上完全消失……
陝北長城的現狀令人堪憂,主要由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造成。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震、山體滑坡、洪災、流沙、風雨侵蝕、植物生長、嚙齒動物破壞等;人為因素主要有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設、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不當開發利用、不按原狀修繕等方面。而目前人為的因素則給長城帶來了大量毀滅性的破壞。
記者從當地文物部門了解到,解放初期修建榆神公路時,有一部分就是將長城牆體鏟平修建公路,而有些牆體因為公路通過也是被攔腰截斷,而近些年新建的高速公路也是多次穿越長城。
如今行走在殘垣斷壁的長城沿線,古時雄壯威嚴的萬裡長城變得佝偻脆弱,在各種煤礦企業、現代化建設身邊它顯得弱不禁風,在以前的媒體報道中就多次看到因為建設用地需要而推倒一段長城的事情。
長城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保護長城的陝北努力
1984年鄧小平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修復長城的熱情。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榆林市的一些民間力量也捐資修復了長城沿線的個別墩台,但這其中也出現了用紅磚水泥砌牆、改變了歷史原貌的尴尬。
2009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段明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立項,省文物局將其列為重點項目。截至目前,榆陽區牛家梁至芹河段明長城保護加固工程、長城鎮北台款貢城保護加固工程、明長城榆陽建安堡保護加固工程等示范性保護工程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
與此同時,長城保護和修復之路,也是任重而道遠。一位基層文物工作者告訴記者,長城保護國家層面特別重視,但是到了市縣一級只是被動地完成上級任務,對長城保護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不夠。因此長城沿線各級政府對長城價值的重要性和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亟待提高。
面對點多、線長、面廣的歷代長城,其保護和管理的難度、復雜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土長城保護的任務緊迫,一方面我們對長城了解不夠,也沒有一支專業的隊伍。”段清波說,“另一方面我們又缺乏有效的土遺址保護手段,目前這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今年7月,陝西省長城保護工程在榆林鎮北台啟動。榆林市也正在實施款貢城保護和鎮北台長城博物館建設。款貢城是明代長城線上唯一的“官市”,保護工程包括款貢城563米城牆保護加固、兩個城門保護、城內排水工程、參觀道路工程以及城外隔離護欄工程等。正在籌建的長城博物館主展館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外觀采用仿長城建築形式,力求從長城中提取元素,與鎮北台的圍牆和長城的城牆遙相呼應。
記者也在牛家梁保護加固工程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對石峁4號墩台進行修復。“我們的修復原則是‘修舊如舊’,通過支頂填補、錨桿固定、細縫灌漿等手段延緩墩台的崩塌消亡。”施工負責人李生玉說。
陝北長城是“中華龍脊”萬裡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已經為保護加固長城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如何延緩長城的衰老,讓人們從中了解更多的過往變遷,這是歷史交給每一個現代人的責任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