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齊家文化與齊家文化玉器的時代與分布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其文化特徵為:1、有相當部分顏色與器形獨具特徵的陶器;2、冶銅業的迅猛發展,紅銅器與青銅器的大量出現。
根據考古時的碳測年代數據,齊家文化的年代應在公元前2300年一公元前1630年前後。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中原文化的夏王朝和商代早期。齊家文化分布廣泛,現已發現遺址達1100多處,主要分布地區,東起涇水、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東部、湟水流域及青海湖畔,南抵白龍江流域,北達內蒙古西南部及寧夏南部。即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寧夏南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面積達幾十萬平方公裹,其中心區域在甘肅中西部及青海東部。在上述區域內的齊家文化遺址或墓葬群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所以這個區域也就是齊家文化玉器的分布范圍。
二、齊家文化玉器的材質
由於當時交通及地理方面原因的影響,齊家文化玉器所用的玉材基本上是就地或就近取材.其中有甘肅馬銜山玉料、甘肅武山鴛鴦玉、祁連山岫玉、青海玉料、含有較重石質的玉料、綠鬆石、天河石、瑪瑙和少量的新疆和田玉等。其顏色有青色、豆青色、豆綠色、墨綠色、深綠色、黃綠色、淺綠色、淡黃色、灰色、黑色和白色等。一般來說,禮器類玉器用料較,而工具類玉器用料較差。
三、齊家文化玉器的器型及紋飾特徵
齊家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按其功用可分為禮器類、工具類、裝飾品類等幾大類型。禮器類主要有:璧、琮、圭、璋、璜、多璜合璧、多孔刀、戚和钺等.此類玉器用料考究,多選用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地方透閃石類或新疆和田玉。工具類主要有:斧、鎊、鏟和鑿等;此類玉器用料較差,多選用本地玉料或含有較重石性的玉料.兵器類主要有:刀、矛、斧和鑠等。裝飾品類主要有:臂飾、管飾、牌飾及人、魚、羊、狗、龜和蠶蛹等動物型雕件。兵器類和裝飾品玉器用料也較好,除用本地質地較均勻細膩的玉外,還有少量新疆和田玉。齊家文化玉器從形制上有明顯的早晚之分。早期玉器器型較單一,多素面無紋,器型不甚規整,器物平面器與壁薄厚不均,部分玉璧外緣帶有不明顯的突稜。晚期玉器器型多樣,無論大小均制作精細,部分器物上出現了陰綫雕琢、淺浮雕、圓雕及嵌綠鬆石等花紋裝飾。常見的是在玉璋或玉刀等器物上的細線平行陰刻紋飾,其陰刻細綫細如發絲,線條極其規整嫻熟。在有些玉器的淺浮雕裝飾上可看到琢磨成平行的直绫或平行的圓弧線。而圓雕的人物和鳥獸型玉器,雕工渾厚質樸,古拙厚重之氣迎面撲來。鑲嵌鬆石的玉器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嵌後打磨,使鬆石與玉面平齊,另一種是嵌後再將鬆石磨光,給人以浮雕的感覺。
四、齊家文化玉器的工藝特徵
齊家文化玉器用材上乘,制作精細。大型玉器雄渾飽滿,大氣凝重。小型玉器小巧可愛,靈動飛揚。從大量的齊家文化玉器觀察,其加工工藝從選材、切割、鑽孔、琢磨和拋光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制玉工藝、玉材的切割有繩切割和片切割兩種。從玉器上殘留的切割痕跡看,在齊家文化玉器的早期以繩切割為主,其繩大多采用動物的皮、筋等,切割時加上和以泥漿狀的解玉沙進行開料。而在晚期則采用片狀無齒鋸切割為主,這在部分玉料上可以看到留存的切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