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築的建築結構特點

古建築的建築結構特點

日期:2016/12/14 13:29:0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古建築的地理及環境危險性

    有些古建築及古建築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等因素,由於歷史背景及長期變遷等原因,坐落在遠離城市的高山深谷中,建造時一般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構建在山腰和山頂或處於深山環抱中,人員徒步到達都非常困難,消防車更是難以通行。一旦發生火災只能自救,滅火用水得不到保障,從而喪失了有效控制火勢的機會。

    有些古建築處於鬧市之中,有很多居民、單位共同居住,人員成分復雜,防火意識差,消防設施不健全。大多道深巷窄,紅牆夾道,門檻重重,私搭亂建嚴重,用火用電不規范,不能保證消防通道暢通和足夠的寬度,對火災的撲救很不利。

    2.古建築結構形式危險性

    在建築形式上,大部分古建築的殿堂高大開闊,有利於木材的燃燒。發生火災時,氧氣供應充足,燃燒速度相當迅速。有些城門樓建在高大的城牆之上,周邊無建築物遮擋,四面迎風,起火時必然風助火勢,火仗風威,難於控制火勢。

    在結構形式上,古建築用大木柱支撐巨大的屋頂,而屋頂又由大量的木材加工而成,疊架的木梁連接木柱與屋頂,這種組合形式猶如架空的干柴,周圍的牆壁、門、窗和屋頂上覆蓋的陶瓦等圍護材料恰恰猶如爐膛,使古建築具有良好的燃燒條件。

    古建築多數是以各式各樣的單體建築為基礎,組成各種庭院、古建築群,彼此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彼此相連,廊道相接,沒有防火間距,建築群內沒有明確消防通道,防火分區不夠明確,沒有防煙分區,失火後火勢蔓延迅速。

    3.古建築材料危險性

    無論獨立古建築還是古建築群,其結構多為磚木或純木結構,耐火等級均為三級或四級,耐火性能差。古建築每平方米使用的木材平均為630千克,而現代建築中每平方米使用的木材不超過20千克,單位面積的火災荷載比現代建築高出30多倍。古建築使用的木材燃燒時發出大量熱量,使燃燒進程顯著加快,不利於撲救。

    木材內的有機物含量高達90%以上,這些成分都是可燃物。木材的燃點為200℃至300℃,比大多數物質容易點燃。古建築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優質木材,其表層塗有大量的塗料,極易燃燒,火災危險性比一般木材大。新進倉庫的木材含水量一般穩定在60%左右,經過長期自然干燥形成的干木材,含水量一般穩定在12%-18%,古建築中的木材,經過幾百年的干燥,含水量遠低於干木材,因此極易燃燒,在干燥的季節甚至遇到火星就會起火。

    古建築內外多用塗漆裝飾、彩繪梁柱,更有屏風、掛畫、垂簾等,增加美觀效果,具有文化特色。有些古建築內懸掛綢緞、字畫、匾額以及供奉的鞭炮、香燭和紙張等,都是可燃物或易燃物。這些物品降低了燃燒溫度,增加了燃燒速度,增大了火災熱量。火災一旦發生,室內裝飾品更成了火勢蔓延的途徑,使火勢向空中擴展。

    木材的燃燒和蔓延的速度還和木材表面積與體積的比例呈遞增關系。古建築中的梁、天花、藻井、斗拱、門窗等往往結構形狀復雜、構件交錯疊落,大大增加了材料的受熱面積,有些木材的表面開裂,木質疏松,這些特性使古建築容易燃燒而且蔓延速度極快。

    4.古建築平面布局危險性

    古建築一般在總平面布局上成組、成群、對稱布置。殿堂之間往往用木質廊子相連,層層疊疊,空間立體交叉,結構復雜。有些古建築規模壯觀、高大雄偉,內部空間較多,不利於劃分防火防煙分區。有些古建築群內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如果一處起火,火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毗連的建築很快出現大面積燃燒。既不利於安全疏散,又容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