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伊水龍門覽石窟

伊水龍門覽石窟

日期:2016/12/14 13:23: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龍門石窟

   洛陽,自古以來“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歷史上多個王朝建都於此,留下眾多令人唏噓感懷的遺跡。而兼具山水之勝與人文之輝的去處,當推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伊水兩岸,我們來到這裡已是向晚時分。未見石窟,門前已是滿目勝景。兩座青山對峙,一水劈山北去,一橋飛架東西。西岸是因為一班印度梵僧築寺而得名的天竺山,現在叫龍門山;東岸是因產香葛而得名的香山,詩人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即因常出游香山寺而以此山自號,並最終安息於此;水是從商朝宰相伊尹故鄉南來的伊水,橋是三拱空腹的龍門大橋。青山、綠水、石拱橋,潑墨天成的山水畫!



    這幅山水畫很久以前就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伊阙”。阙,本是古代皇宮前兩邊的瞭望塔樓,所以稱帝王住所為“宮阙”。這相對而立的兩山,如果正對著洛陽宮,俨然一道天然的門阙,這個名字恰如其形。而《水經注》雲:“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如阙,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阙矣。”後來,隋炀帝建都洛陽,城門真的就正對著伊阙,這對峙的兩山恰似定鼎門外的天阙,“真龍天子”出洛陽,有天阙為門,“龍門”因此得名,傳用至今。

    龍門石窟就藏在伊水龍門的勝景之中。自北魏孝文帝起,在伊水兩岸的山崖石壁之上開鑿洞窟,雕鑿佛像,此後歷經400余年,營造斷續相繼,特別是隋唐時期大規模的雕鑿營造,蔚然而成如今盛景。在伊水兩岸南北長達1公裡,錯落相間地密布著2000多個窟龛10萬余尊石像,其中大部分集中於伊水西岸的崖壁之上。穿過龍門大橋西側的橋孔,便是石窟景區的塔式大門。

    進入龍門,我們沿著西岸由北往南緩步徐行,每走數十步,就駐足一處或一組石像之前,他們雖形態各異,但都神情活現,或慈祥或威嚴,或淡定或矜持,或喜悅或苦痛,即使巍峨高大,也是精巧畢現,不可想象一千多年的生產工藝是如何完成的,只能歎為鬼斧神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