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

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

日期:2016/12/14 12:28:5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陽關

    始建於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在古代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裡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 

陽關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游客曾在這裡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歎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烽燧

     隋唐時期廢棄後,慢慢荒蕪,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