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閩南古建築探奇之“燕尾脊”

閩南古建築探奇之“燕尾脊”

日期:2016/12/14 13:26: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雙燕歸脊是閩南傳統建築的標志之一

雙燕歸脊是閩南傳統建築的標志之一

龍鳳裝飾著燕尾脊

龍鳳裝飾著燕尾脊

    閩南古民居,秦筒簪花,漢瓦垂珠,尤其是那像燕尾一般的屋脊曳光煥彩,獨領風騷。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燕尾脊作為閩南建築最為精致和重要的細節已然成為夢裡僑鄉的一抹剪影,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 

    斑斓美麗的燕尾脊

    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紅的、綠的、精致細膩的各種裝飾,飛龍彩鳳一躍脊上,合著七彩的雲紋裝飾,這般傳神動人,著實叫人驚歎閩南人的鬼斧神工。

    按照閩南民間的說法,燕尾脊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泉州地區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習俗的流傳,時間長了,人們對習俗的奉行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只要有經濟基礎都照蓋不誤。”對閩南文化頗有研究的網友“印象石獅”如此解釋。不但如此,人們還用不同的雲紋、神獸裝飾燕尾脊,代表不同的寓意,一般為蝙蝠、夔龍拱璧,獅首及圖像人物。

    記者查閱了市博物館相關資料後發現,普通民居一般是用雲紋裝飾燕尾脊,有錢人家則會裝上些裝飾性的神獸作為鎮宅之用,而寺廟的話則多采用色彩絢麗的瓷貼,用五顏六色的瓷片貼成龍或其他神獸的樣子來做燕尾脊的裝飾。

    正是人們這些美好的祈願讓燕尾脊更加美麗動人,成為閩南鄉間一道亮麗的風景。殊不知“燕尾脊”也有一定實用價值,即尖端放電。所以雷雨季節,閩南的古大厝常因有“燕尾脊”的緣故,而使居民少受傷害。

    歷史源流——賜汝一府皇宮起

    漫步於閩南鄉間,紅磚古厝錯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參差交錯,一幢接一幢,像極了一座座宮殿,所以,人們又稱這樣的建築為“皇宮體”。但為何閩南一帶會有“皇宮體”的建築?這還得從“賜汝一府皇宮起”的傳說談起。

    相傳唐昭宗光化年間,惠安縣黃田工部侍郎黃納裕的侄女黃小厥,有幸被閩王王審知選入宮中,因其才貌雙全後來又被立為王妃。

    有一天下著大雨,閩王在端明殿批閱了一大堆奏章之後,回到後宮,看見愛妃坐在窗前流淚,便問道:“愛妃,你住在宮裡,穿的是绫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還有什麼不稱心的呢?”

    黃王妃回答說,“我想家!親人們身居茅屋,又地處濱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風,經常是茅飛屋塌,苦不堪言。如今這樣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閩王憐惜她牽掛親人之情,答道:“愛妃不用煩惱,寡人賜你府上建皇宮式的房屋吧!”

    黃王妃聽罷,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謝恩,隨後對傳旨太監說道:“陛下賜我府可建皇宮式的房屋,你速去傳旨。”閩王說的“你府上”是單指王妃的家,這時她說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義,讓太監誤以為是指整個泉州府,以造福家鄉。於是整個泉州府,特別是達官、豪紳、富商和華僑,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紛紛仿效王府的樣子造起了房子,這種房屋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連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穩實,氣勢宏大。

    昨日記憶——家鄉的一抹剪影

    直到今天,在閩南的農村或城裡的老街巷,都還可以見到這種皇宮體的建築,燕尾脊也成了閩南傳統建築風格的一種象征。而它微微叉開的尾部就像燕子歸巢時的形態,這才有了另一個名字——“雙燕歸脊”。

    “屋脊的形制,將父母盼兒歸的親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古民居文化研究學者駱中钊教授曾如此評價,“雙燕歸脊”的屋頂設計,其凌空疾返所形成的獨特曲線,如同遠在他鄉的親人歸心似箭的思鄉之情。

    燕子須歸巢,人也要落葉歸根,石獅作為著名的僑鄉,有千千萬萬的游子漂泊在外,在這些老華僑的心中,燕尾脊便是家鄉的一抹剪影,飽含著兒時的記憶、親人的牽掛,以及那熟悉的鄉音。不少閩南的華僑還將燕尾脊這種建築風格帶到了國外,在國外有不少廟宇都使用了燕尾脊,如菲律賓等地的城隍廟、王爺廟。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些老華僑致富後回國修葺故居,總要將高聳的“燕尾脊”,裝飾得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王師傅就曾幫下宅村一位華僑的古厝修過燕尾脊,“當時那位老華僑要求我們一定要把燕尾脊修好,材料什麼的也是准備最好的。”王師傅回憶說,單是幾個鎮宅神獸的造型就改了幾次,色彩的選擇也是由老華僑親自確認的。

    今日現狀——燕尾脊的新形式

    有閩南建築博物館之美譽的南安蔡氏古民居於近日展開修繕,“雙燕歸脊”的厝脊是這些古大厝的典型標志,也成為修繕的重點部位,但不少專家學者卻認為這些經過修繕的燕尾脊工藝不過關,曲線不夠流暢,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線感,令人歎惋。

    “以前,剪瓷碗主要用的是惠安打制的剪鉗,因為現在從事堆剪工藝的人不多,如今,惠安已不再有人打制這類剪鉗了。”王師傅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做這樣的工作,閩南古建築的堆剪師也就越來越難找了,傳統工藝出現斷層,古民居想要修舊如舊是很難的事情。

    然而燕尾脊卻以新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眼前,廈門北站、泉州的電話亭、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的嘉庚式建築等,不少現代建築融入了燕尾脊的建築形式,傳統與時尚的大膽融合為這些現代建築物增添了不少魅力,我們看到的是閩南歷史與文化的千年底蘊,我們感受到的是情感與心靈的悄然升華。

    沿海的廟宇、村中的古厝、路邊的祠堂、斑駁的民居,高高翹起的燕尾訴說著昨日的故事;拔地而起的高樓、展示閩南風情的動畫、復古的學堂、懷舊的印花T恤,隨處可見的燕尾見證著今日的傳奇。它並不會就此消失,它的美要讓更多人知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