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二宜樓——神州第一樓
日期:2016/12/14 13:14: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土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漳州南靖田螺坑的“四菜一湯”、永定湖坑的“振成樓”,再則就是華安仙都的“二宜樓”,也會說到南靖的“東倒西歪樓”,永定的“永隆昌樓”等,這些都是三年前入選“世遺”的土樓。
福建土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客家人發明的一種獨一無二的建築模式,殊不知在閩南人居住的傳統區域,如漳州的漳浦、華安、雲霄、漳平等縣境內,也都可見到這類由泥土版築成的夯土建築。其中,有“土樓之王”美譽的華安二宜樓便是閩南土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幢,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福建土樓中最早摘取“國寶”桂冠的土樓。
二宜樓坐落於閩南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背靠杯石山,左依蜈蚣嶺,右連小丘陵。遠處層巒疊嶂,雲蒸霞蔚;近處山丘逶迤,宛若蜈蚣緩緩爬行。樓前地勢平緩、開闊,兩條小溪交匯於樓前,奔西南而去。土樓與青山、綠水、田園融為一體,構成一道美麗而神奇的自然景觀。二宜樓祖廳中的兩幅對聯“倚杯石而為屏,四峰拱峙集邃閣;對龜山以作案,二水萦回萃高樓”和“派承三徑裕後光前開大地,瑞獻九龍山明水秀慶二宜”,形象地描述了圓樓與周圍環境間的和諧之美。樓名“二宜”,即寓其“宜山宜水、宜家宜室”之意。其選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的哲學思想和傳統的風水理念。
在清代,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一幢土樓,所費銀兩當不下十萬。對做過養牛仔、34歲才婚配成家的蔣士熊來說,這絕對是個近乎天文的數字。遺憾的是,關於蔣氏是如何賺下這份家業的,至今仍是個謎。一說蔣氏為太學生,年輕時在漳州、廈門開米行,曾捐銀百萬給漳州府,被朝廷賜封為“鄉飲大賓”,人稱“蔣百萬”。又一說蔣氏利用當地與廈門、漳州間的舟楫水利之便,經營竹木、茶葉等貿易而貨殖起家。還有的說他是個種田能手,慣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岸刀,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數百畝。更有的借助神話,謂蔣士熊之妻魏顏娘在河邊洗衣,見一小黑蛇,帶回家中,驟變成每日孵化稻谷一倉的巨蟒,蔣氏也因此富甲一方。這種種說法,更增加了蔣士熊其人的神秘性。
福建土樓的數量不少,但真正高質量的建築並不多,大多數土樓的內部都沒有像樣的祖堂和木雕裝飾。很多土樓內都擁擠地住著許多人,衛生條件也十分糟糕,有的土樓部分房間已變成儲存草料或農具的倉庫,底層則變成圈養牲畜的場所。而二宜樓則不同,它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很少搭建或改建,衛生條件也很好。在設計建築時,它就有許多的細部裝飾,使整座大樓顯得精巧華麗,充滿溫馨的生活氣息。
二宜樓的內部裝飾可謂繁簡有度。供奉神主牌位的廳堂是樓內裝飾的重點,其雕梁彩繪之華麗精美在福建土樓中首屈一指。正對大門的一樓祖廳處在大樓中軸線盡端的顯要位置,梁架都作雕飾彩繪處理。祖廳入口大門的兩旁,置青石雕刻的抱鼓石一對,精雕寶瓶花、如意鎖、四龍戲珠等吉祥圖案,與門楣的兩個八卦木雕遙相對應,俗稱“門當戶對”,其刻工之精細,令人歎為觀止。其實,此處乃殡喪祭祀之地,偶爾也作議事之所,而婚禮和祝壽等喜慶儀式,通常是在四樓的公共祖廳內舉行。
二宜樓的建築價值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贊譽。時任國家文物局局
長張文彬在考察二宜樓後,欣然題詞“民居瑰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稱贊二宜樓為“中華瑰寶,世界奇葩”。近年來,隨著通往二宜樓的道路被改造、拓寬,前往參觀、旅游和考察的人絡繹不絕。
推薦閱讀:
挹婁城址七台河歷史或可上溯到2000年前
內蒙古太僕寺旗出土文物23件
秦始皇陵墓留下的九大謎案
巴丹吉林沙漠出土4500年前彩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