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神秘古城藏湘江源頭 破壞嚴重

神秘古城藏湘江源頭 破壞嚴重

日期:2016/12/14 13:26:2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城

古城牆

古城村的古宅馬尾牆

    神秘古城藏身湘江源頭

    藍山縣原生態古城村遺存眾多清代民居,仍有人居住在內,但破壞嚴重亟待保護-->

    沿著光滑的石板路,僻徑通幽,眼前是一條條麻石小巷,靜立在兩旁的是青磚牆和黑瓦飛檐,這不是江南古鎮,而是湘江源附近的古村落。古城村,名字就古香古色。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這個離永州藍山縣城約2公裡的村子,成片的清代古民居靜立於此,湘江源頭水就在村邊流過。這裡沒有觀光游客,住的只有幾個老人。村落雖然快被人遺忘,但卻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清代建築現仍有人居住

    走進這個古村落源於偶然,昨日上午,溯源隊伍中的拍客在藍山縣郊區見到一座老祠堂,頓時起了拍攝興趣。當地志願者見拍客十分熱衷於此,便隨口說了一句:“在舜水河邊,有個古城,裡面的古建築很多。”大家詢問古城叫什麼名字,他回答道:“那裡就叫古城。”

    湘江源頭水從村旁流過,河邊還有大片鮮艷的油菜花,外面排著一排兩三層現代樓房。73歲的村民彭程洲帶著大家走到樓房後面,一條石板路出現在眼前。

    “很久以前,古城村的東西兩頭都有大牌坊。”負責修編族譜的彭程洲說,牌坊兩邊都刻有大字,東邊刻著“人心不古,眾志成城”,西邊刻有“煙清雲淡,樹大根深”,後來,這裡被稱為“古城煙樹”,成為藍山縣八大景之一。史料記載,隋炀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開始,這裡曾是舊縣城,直到北宋才遷走。

    沿著麻石小巷進去,眾多青磚古民居分布其中。彭程洲說,這些建築全是清朝時期所建,最早的是在康熙年間,現在有9套保存較為完整。民居分套獨立,大門前有個石板小院,棕色木質窗戶中間是精細的雕花,數百年下來,仍有眾多保存完好。走進大堂,中間有石板做成的天井,雨水順著黑瓦滴下,石板已有半指深的孔。

    老人睡的木床是幾百年的老古董

    “這9套大宅都是彭姓人家的。”古城村委會書記彭妙生和記者說起了數百年前發生在湘江水邊的故事,明末清初,彭姓人遷入此地,他們在附近不遠的廣東經商,迅速發家,在此建起了大宅。祖宅一代代傳下來,每隔10多年,戶主會小修一下。

    隨著經濟發展,這些祖宅裡走出來的子孫們大多在外面工作買房,留下孤寡老人在家。97歲的廖順婷便是其中一個,她獨自住在一套擁有20多個房間的古民居裡。她雖然年紀大,身體卻依然硬朗,耳目清楚。

    “這些家具比我都老,這個床就有一兩百年了。”廖順婷說,她現在所睡的木床都成了老古董。記者看到,木床兩邊有2處精細雕花,上方卻空了4塊。老人家笑著說:“那幾塊被我賣掉了。”

    保護古宅,給祖先和子孫以交代

    在這些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居中間,有些古建築已大片倒塌,房內雜草叢生。近年來,藍山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時常過來宣傳,要求村民別破壞古建築。但困於資金不足,有些房子未得到妥善的修繕,又沒有人住,多年下來就有些房間倒掉。

    彭妙生說,因為這裡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外人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古村落。有時來幾個外人,還是小偷,他們把古建築大門上的雕花切下,拿去出售。

    彭妙生說,自己從小到大就是在這些小巷古宅中長大,也將在這裡老去。他說自己的希望很簡單,“至少要把這些剩下來的好好保存下去,這不僅是給祖先的交代,也是給子孫的交代。”



    溯源手記

    古城村的憂傷

    特派記者石祯專

    在位於藍山縣近郊的古城村,零距離觸摸感受這些建於清代的古民居,大家都倍感驚喜。然而,看得越細,心頭越不是滋味。空空落落的古城村,到處殘垣斷壁。它內在的美,正被快速地破壞和掏空。被湘江源頭孕育的古城村,現在僅剩下一個軀殼。

    潇潇春雨中,能映出人影的光潔石板路貫穿整個村落,古樸的老宅聳立兩旁,一棟連著一棟。古城北側的數座古宅,大部分牆體已經拆除或坍塌,木門、木雕窗戶等內飾已殘破不堪。站在高處俯瞰古城村,還冒出不少現代氣息的新房,這種“混居”格局,破壞了古城的原始規劃和格調,已顯露出“古城不古”的尴尬。

    “它真的值得保護,也亟待政府保護!”執意帶我們來看古城村的當地志願者不無心痛。古城村正在被人漸漸遺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行政意志或某種利益驅動下,古城村終將轟然倒塌,徹底脫離人們的視線和記憶。願我們的呼喚,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使古城村得到該有的保護,早日撫平古城的憂傷。

    湘江源頭萬畝梨花開

    本報永州訊(特派記者聶映榮石祯專李鋒)“湘江源頭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昨日上午,永州市藍山縣下起細細春雨,湘江源生態文化旅游節暨梨花節在該縣大洞村開幕。溯源隊伍來到萬畝梨園,雪白梨花在春雨中綻放,不禁讓人想起“梨花帶雨”這個詞語。

    溯源隊伍從大洞村口徒步進入梨園,沿途不少村民擺攤出售當地特產——梨肉干、梨花酒等等。還未到達主會場,大片梨花出現在眼前,在高山之下,雪白的梨花顯得格外聖潔。記者看到,梨樹之間還夾雜著幾排桃花,粉紅和雪白,在翠綠高山的背景下相映成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