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古建築:治世玄岳的牌坊
日期:2016/12/14 13:22: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治世玄岳牌坊
1552年,武當山北麓聳立起一座石牌坊,明嘉靖皇帝特意手書“治世玄岳”四字,它標志著武當山的地位超越了龍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躍居久享盛名的五岳之上,被視做“天下第一名山”。
這一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當山。武當山因為明皇室的尊崇而達到巅峰時期。“治世玄岳”牌坊即玄岳門,位於今武當山特區,從武當山前往丹江口市的公路左側,離現武當山景區大門約3公裡左右。是一座四柱、三間、五樓的石坊,全以石鑿的榫卯構成。寬12.81米,正中坊額上刻“治世玄岳”四字,筆勢隽永,逎勁有力。牌坊的額、枋、闌、柱分別用浮雕、镂雕和圓雕等各種手法,刻有仙鶴游雲和八仙人物故事。枋的下面有鳌魚相對,卷尾支撐。頂飾鸱吻吞脊,檐下枋間綴以各種花卉圖案,題材豐富,镌镂精巧,造型優美,通過這個門坊,你可以看出古人雕刻技藝之高超。
現存的玄岳門正面門柱上,用上好青石精雕出八仙人物和上八仙之中的福、祿、壽三星神及禧神。正面二樓四柱上石雕八仙人物成對排列,從右至左分別為:鐵拐李和鐘離權、呂洞賓和何仙姑、藍采和和張果老、曹國舅和韓湘子。正面的左側三、四樓雕有祿、禧二神像,右側三、四樓雕有福、壽二神像;背面左側四樓立柱上有手持寶瓶的藍采和。玄岳門上的八仙以實體雕的手法,刀法洗煉,刻畫精致,人物比例適當,栩栩如生,穩健中充滿華麗,增強了整個牌坊建築的美感。這些石雕八仙神像,不僅豐富了玄岳門的道教文化內涵,而且也反映了明朝中期武當道教的八仙信仰情況。
古時候,治世玄岳門為古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它是武當山古神道上的標志性建築物,有著極強的宗教寓意。
它位於到武當山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上,是提醒行至這裡的香客已經到了重要關口,需要抖擻精神,虔誠奉神。民間流傳的諺語雲:“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岳門,還是陽間人”。明代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後,又在牌坊前修建了靈官殿、玄都宮、回心庵等建築。靈官殿內供有道教守門鎮山之神——王靈官的銅鑄鎏金像,高2.22米,寬1.90米,披甲執鞭,三目圓睜,虬須怒張,鋸齒獠牙,形象極為威武凶惡。殿前對聯雲:“好大膽敢來看我,快回頭切莫害人”,反映了道教懲惡揚善的教化功能。
其次,它是武當山古神道上的標志性建築物,起著分隔凡間和仙界的作用。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牌坊之前,在遇真宮之西建有“仙關”,作為分隔凡間和仙界的標志。“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後,取代了“仙關”的地位。人們在走完均州城至草店七十裡平路後,攀登上數百級台階後,赫然而立一座用碧色石料構築的“治世玄岳”牌坊,標志著將要進入武當福地,標志著後面將有大建築群的存在,引導著行人進入一種不同凡響、超凡脫俗的神仙境域。門前原有“沐浴堂”,供香客們沐浴淨身,提醒人們朝聖前要清齋奉戒、整潔心身,以示虔誠。這說明“治世玄岳”牌坊有分隔空間的功能,是溝通人和神的媒介,起著連接凡間和仙界的作用。
從意識形態上講,“治世玄岳”牌坊增加了武當宮觀建築作為皇室家廟的威嚴氣氛,象征著皇室對武當道教的恩寵,彰顯著嘉靖皇帝要以道教精神來促使國家和平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的意圖,因此,它完全是一種富於象征意義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