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子城谯門遺址
日期:2016/12/14 13:17: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日前,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為配合市市區鼓樓街谯樓的周邊環境整治,對谯樓西側原教育局辦公樓舊址地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了早期城門及城垣遺址。谯樓是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登高遠望之樓。經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錢漢東對遺址現場勘察,確定為五代吳越王錢镠七子錢元瓘(887-941)鎮守溫州時所築建。
考古發現,現存的谯樓與西側古遺址處在平行位置上,其東半部分城台遺跡被今谯樓所疊壓,門洞及西部城台遺跡清晰可見。門洞寬5.10米,長13.25米,距地表深0.74米。西面城台東西長9.65米,南北寬13.25米,外包青磚,中間填土。砌法逐層向上內收,符合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的“露龈造”式樣。
城垣遺跡疊壓年代清楚,五代基石下為夯土,五代基石上為宋代、明代、清代的地層,特征鮮明,一目了然。出土有晚唐五代及之後各時期的陶瓷片標本,另有石球、銅錢等遺物。部分城磚上模印、刻劃文字或標記。如早期城磚上有陽文數字“一”、“二”、“三”等;晚期城磚有陰文“官”、陽文“五”、“明□(花押)”“陳□(花押)”等。
錢漢東認為:“谯樓最初為五代吳越王錢镠七子錢元瓘(887-941)鎮守溫州時所築建。溫州系吳越王國南部重鎮,故頗受錢镠重視。錢元瓘注重興修水利,繁榮商業,開展海上交通,使溫州形成一個安定穩固的局面。錢氏建成後的谯樓,由於台風、火災等原因屢次被毀,在元、明、清都曾有過修繕。據記載,唐以前溫州僅有郭城。五代開平初,錢元瓘為了加強軍事防御,以長保無虞,一邊修繕外城(即晉時所築的鹿城),一面增築內城(史稱錢氏子城)。據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五《古跡》載:‘舊子城在府城內,後梁開平初錢氏始築,周三裡十五步,通四門,內衛州治,外環以水。元至元十三年廢為民居,止(只)存谯樓門址。’”錢漢東還建議,此處遺址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希望得到保護,開辟為遺址展區,向公眾開放,並立碑記敘此事,給後人留下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