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民族特色的湘西土家族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4 13:14: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沱江畔上的土家族人家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酒鬼酒廠一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一景
湖南省鳳凰縣一景
湖南省鳳凰縣南長城一景
2009年5月在北京學習,校方組織全體學員赴湖南考察學習,期間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也進行了了解和考察,期間最能吸引人的眼球的內容當屬中國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民居建築。這裡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建築藝術對於我們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學員而言尤為凸顯,的確當地的以吊腳樓為特色的建築風格,展現出不同於其他建築形式的美感和藝術特色。
從湘西的地理、氣候環境等條件來看,湘西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面積15486平方公裡,境內居住著266萬人口,其中土家族105萬人。湘西為湘川咽喉之地,山水奇異,民風淳樸。境內自然景觀絢麗多彩,人文景觀獨特神奇。湘西峰巒疊嶂,林木參天,溪河縱橫,洞穴成群,名勝迷人,既有中國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的古建築老司城祖師殿。
湘西的美首先在於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聳入雲的八面山,莽莽蒼蒼的高望界,林海綿亘,蔭天蔽日,珍禽異獸不絕於野。正是由於這裡的獨特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築的空間組合、形制與風格,闡明了湘西土家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共融性,展現出其不同於其它民族建築風格的藝術特征。
民居-建築理念。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風景優美的武陵山區,境內溝壑縱橫,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屬亞熱帶山區氣候,常年霧氣缭繞、濕度大。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土家人結合地理條件,順應自然,在建築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同時,力求上部空間發展,在房屋底面隨傾斜地形變化,從而形成錯層、掉層、附崖等建築形式。成為南方史前建築基本形態-“巢居”式。通過干欄式建築作棲居之巢,從而避開了濕熱和野獸蟲蛇的危害。
推薦閱讀:
河南商丘包公祠
臨賀古民居綜述
雲南巍山東蓮花村
從徽雕看徽文化的斂與放
湖南省鳳凰縣農業一景
湖南省鳳凰縣古城一景
湖南省鳳凰古城土家族民居一景
湖南省鳳凰古城一景
湖南省鳳凰古城一景
民居-空間組合。湘西地區土家族民居建築的形制風格和空間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築形制在大西南干欄民居建築中最為獨特。經研究人員實地考察和有關資料記載,土家建築該屬“井院式干欄”。井院來自黃土地區的井院窯洞,干欄則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欄”的形成,與土家族文化的發展有關。土家住宅正屋一般為一明兩暗三開間,以龛子(廂房)作為橫屋,形成干欄與井院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其正房中間為堂屋,後部設祖壇,位置與苗族民居無異。堂屋兩邊分別為火堂(長子結婚分家後形成兩個火塘),其等同於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衛照明之功能。由於家庭成員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邊或兩邊各建一廂房,於是分別形成“鑰匙頭”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則由間或廊四面圍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門一般偏置一側,面對大門為廂房,進天井後轉折到達敞廳或敞廊,城鎮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民居-吊腳樓。土家族建築尤以吊腳樓獨領風騷。它翼角飛,走欄周匝,騰空而起,輕盈纖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臨溪流或坪壩以形成群落,往後層層高起,現出縱深。層前層後竹樹參差,掩映建築輪廓,顯得十分優美。土家吊腳樓大多置於懸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下面用木柱支撐,不住人,同時為了行走方便,在懸挑處設欄桿檐廊。大部分吊腳橫屋與平房正屋相互聯接形成“吊腳樓”建築,其又分為挑廊式吊腳樓、干欄式吊腳樓。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築藝術,無疑是中國建築中的瑰寶。建築師和環境藝術設計家們能夠根據區域實際,將傳統居民建築與現代民居住宅科學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湖南西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藝術佳作。
推薦閱讀:
河南商丘包公祠
臨賀古民居綜述
雲南巍山東蓮花村
從徽雕看徽文化的斂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