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蘇州園林賞析——台

蘇州園林賞析——台

日期:2016/12/14 13:21:5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台是一種高而平的建築物,普通稱之為平台或眺望台。中國古典建築是以木構為主的,為了防潮避水,也為了顯示統治者的地位,都大量地以土石方墊成高台,而將宮殿屋宇建在其上的,因此,台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建築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文獻上對於台的解釋較多,《爾雅》上說:“觀四方而高日台”,《釋名》上說:“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因此,台的主要特點是建在高處。我國的宮廷及園圃中築高台之風較盛,在台上進行祭祀、崇拜、觀賞、娛樂等活動。史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吳王阖闾曾在蘇州西面的姑蘇山上建姑蘇台,其規模據《吳地記》記載:“阖間經營九年始成,台高三百丈,望見三百裡,作九曲路以登臨,夫差時又進一步擴建三年乃成"。今雖痕跡難尋,但大詩人卻給我們留下了《蘇台覽古》的脍炙人口的詩篇:“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同時,吳王夫差在靈巖山上設有梳妝台和琴台,讓西施為他梳妝打扮,彈琴解悶。古代帝王建造的台尊稱為靈台,除此之外,四周界以陡坡或陡坎的廣闊台地亦稱為台。英語稱為TERRACE。據古書記載:“土高日台"意思是說,台是用土堆築起來的,園林中在低地造台則須堆土,在高處則在地面築台。園林中的台是用作賞景游覽的,依山傍水均宜築台眺景故稱眺望台;至於水面亦常造台,以供觀魚或垂釣,俗稱釣魚台;山巅築台,晨觀旭日,稱為觀日台;與山景結合的台是為旱台;與水景結合的台,乃為水台,水台宜突出池岸,最適於賞月,俗稱賞月台,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指此而言。為此,《園冶》一書中進一步談到了園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板平無屋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俱為台”。在蘇州一園林中,台大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築土壘石,用以登高望遠;另一種是在建築物的前面或臨水之處石砌或磚鋪的露台,以供觀賞、撫琴、奕棋、納諒、坐息之用。總之,蘇州園林中的台,以簡雅為主,不尚華麗,通常用蓮柱石欄桿,或欄以石板為佳,這樣既能遮攔,復可憑坐。

    拙政園中部遠香堂北面的平台,介於水面與建築物之間,繞以細而短的石柱低欄,再陪襯著四面廳,顯得十分開朗。若在此月下撫琴,或憑欄觀賞雪香雲蔚亭和待霜亭一帶的小島,竹樹蒼莽,梅桔叢生,將你不知不覺地帶進太湖中的蘆汀山島,煙水彌漫的江南山水風光中去。你若循路北行,再沿著山徑,登臨地面平整石板光潔的雪香雲蔚亭前的平台上,居高臨下的俯視遠香堂一帶,只見水面遼闊深遠,夏日荷蓮,芳香四溢,遠處樓台亭閣,前後參差,高低不一,相互呼應,景物宜人,令人詩興大發。

    冠雲台築在留園的林泉耆碩之館的北部小庭院中,你不妨在台中歇息,品賞留園三峰:冠峰瑞雲峰、岫雲峰,透皺瘦漏,如翔如舞,秀逾靈璧,峰下花壇小徑,石筍芳草,峰前池水一泓,魚翔淺底,台上築有方亭,可避日曬雨林之苦,夏日納涼,更為相宜。

    耦園的城曲草堂前面的黃石假山,山巅平整,且用亂石鋪砌,酷似平台,確為登高望遠縱覽全園山水風景的佳絕處,向東俯視,山下絕壁直削水池,蹬道依勢降及池邊,雄偉峭拔,向西俯視,東西二山間削壁懸崖,形似谷道,景色之險,足以醉人。

    吳中名勝第一的虎丘擁翠山莊為一台地式園林,常以疊落平台形式作為建築的基座。層層平台依山勢逐漸升高,作為過渡形式故變化多樣。伫立在靈瀾精捨前的平台上左右顧盼,呈現在你眼前的山林景色,翠木蔥茏,石徑盤回,野趣橫生。

    天平山的潘經台,此台築山壘石,三面臨荷池,夏日憑台賞荷,圓潤青翠的綠葉捧著嬌如凝脂的荷花,仙姿逸韻,陣陣清香帶著水涼徐來,沁人肺腑,令人神清氣爽。

    望蘇台在虎丘山五賢堂東,顧名思義,這裡是眺望蘇州古城的最佳位置,故堆土疊石築台。若登上此台極目遠眺,掩映在朝晖暮霞中的古城,酷似一幀絕妙的圖畫,令人游興不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